【關鍵詞】縣區、江蘇無錫、服務青年、團組織建設、激發組織活力、擴充工作力量、區域化團建分眾式服務工作體系、分類服務開放互動
崇安區是無錫市的中心城區,面積16.48平方公裡,下轄6個街道辦事處、39個社區,企事業單位近10000家,商務樓宇80多幢,大型主題規模市場12個。總體來看,具有“三多一大”的特點,即:駐區單位多、組織類型多、商業網點多、人口密度大。在這種社會結構形態下,單純依靠傳統的“單位團建”模式,無法實現團的組織和工作的有效全覆蓋,基層團組織做青年群眾工作的基礎不夠實、動力不夠強、底氣不夠足。針對這些情況,團無錫市崇安區委以打造“服務型團組織”為目標,在扎實推進街道組織格局創新和鄉鎮(街道)“實體化”大團委建設工作的基礎上,按照團省委“五聯五化”要求,認真落實團市委統一部署,實施“區域化團建”,打破區域、行業、層級、所有制界限,通過“分眾化服務、開放式互動”的模式,力促團的工作力量、工作資源、工作內容、工作對象在街道區域內重新組織和有效對接,逐步實現從縱向結構、線性管理向縱橫交叉、條塊結合的模式轉變。
一、探索與實踐
第一步:分類工作對象,把握青年實際需求。團區委按照工作地點、需求特性等元素,將轄區青年歸類為市場青年、都市商圈青年、新市民青年和重點青少年等四類重點群體,並通過“走基層、聽心願、轉作風、辦實事”活動掌握了青年群體在“職業發展”、“婚戀交友”、“社會融入”、“成長護航”、“教育培養”、“文體公益”等六個方面的普遍性需求。在此基礎上按照街道實際情況,將其轄區內相對聚集的一類青年群體定為其主要工作對象,由於考慮到崇安區是中心城區,面積相對較小,各街道轄區也相距不遠,所以不同於以往每個街道“各掃自家門前雪”的狀況,團區委要求每個街道都能集中資源針對某一類群體開展服務,並輻射覆蓋全區的同類群體,以此打破舊有的條塊分割和區劃限制,實現全區團青工作的互為補充和全局提升。
第二步:整合各方資源,形成區域團建合力。隨著工作的深入推進,我們發現基層團組織現有的工作力量、資源、平台和項目已遠遠不能滿足青年日益多元化和個性化的需求,條塊合作、區域協同成為了基層團組織的迫切需求。團區委以實施“區域化團建”工作為契機,從兩個方面進行探索轉型。一方面探索體系轉型,實現從自我封閉向區域開放轉變,在區級層面,由團區委牽頭,針對轄區各類青年群體的需求,成立由公安、社保、日報、電信、郵政、火車站等6家市屬駐區單位團組織,廣電、衛生、文化、地稅、民政等5家市屬非駐區單位團組織,歡樂義工、普濟公益、魔時網等3家青年自組織以及商院、電大2所高校團組織組成的崇安區區域大團建協調委員會,同時下設6個街道區域青年工作共建委員會,推動市區兩級條線團組織與所在區域的街道結對共建,覆蓋90家企事業單位以及協調委員會成員單位直屬團組織,開展“創優品牌進基層,助力團建創新﹔資源下沉進基層,助力科學發展﹔團青骨干俯身進基層,助力配強基層團干部隊伍”為內容的新一輪“三進三助力”活動,構建了以街道團組織為核心、社區團組織為基礎、駐區單位團組織和共建單位團組織共同參與,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駐共建的區域化團建格局。另一方面探索機制轉型,實現從各自為政向共建互動轉變,通過《區域青年工作共建委員會細則》的制定,明確了“聯片抓團建、優勢抓互補、資源抓共享、合力抓共建”的工作思路,並要求共建委員會成員單位積極參與區域內團建課題研究,為區域化團建的深化和發展出謀劃策,逐步建立健全了機關、街道、社區、駐區單位、共建單位等團組織之間的溝通協調、共建互動機制。
第三步:立足區域實際,推出特色品牌項目。在劃分重點目標群體、整合各方資源的基礎上,團區委要求各街道團工委圍繞目標群體的普遍需求和突出特點,推出了一批指向明確,切合實際的特色工作項目:廣益街道團工委針對轄區內專業市場眾多,集聚大量市場青年的特點,打造 “市場團建大聯盟項目”,聯合共建委員會成員單位地稅第一分局、工商崇安分局、市社保中心在各大市場設立“市場團建百寶箱”,服務市場青年業務提升、就業創業等需求﹔位於商圈核心地帶的崇安寺街道團工委立足轄區內高收入、高層次、高壓力的高知白領樓宇青年眾多的情況,充分借助區域內企業和社會資源推動區域化團建,打破行業、產業、樓宇、所有制之間的界限,打造“無錫曼哈頓”商圈團建,通過微電商創業培訓、英語沙龍、單身青年俱樂部、音樂夢想空間等項目,提升了共青團在青年工作集聚地的活力與生命力﹔上馬墩街道團工委則另辟蹊徑,在街道黨工委、轄區企事業單位支持下,由街道團工委牽頭,以區域化團建為平台,通過活動共建、榮譽共享、平台共用等方式凝聚各轄區單位,搭建青年交流、交友的信息平台,並從思想引導、人才培訓、提升能力等方面入手,全力實施青年人才培養計劃﹔廣瑞路街道轄區內聚集了大量新市民青年,街道團工委充分依托區域化大團建工作平台,吸納教育、醫療、勞動保障等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成員單位,整合多方資源幫助新市民青年解決創業就業、婚戀交友、學習成長等遇到的難題﹔而情況與之相仿的通江街道團工委則將主要目光聚焦在新市民子女這一群體身上,在原有的如“紅星塔教育園”、“樂環保-青少年綠色方舟”等工作項目基礎之上,重新梳理,借力區域化團建,整合原有團青工作,與交巡警大隊、金陵大飯店、北倉門生活藝術中心等單位合作,推出了“彩虹夢工坊”青少年成長空間項目,開展各類體驗式教育,力求從學業輔導、親情陪伴、心理疏導、感受城市、興趣培養等各方面為新市民子女提供關愛服務﹔除了這些群體以外,重點青少年群體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群體,全區6個街道中江海街道轄區內此類群體的比重較高,江海街道團工委將轄區范圍內公、檢、法、政和職介、精神衛生中心等相關單位團組織納入共建委員會,聯手打造以“就業創業助力計劃、成長課堂、心蕾助學、陽光心靈、護航成長”為主要內容服務重點青少年群體的“綠絲帶工作室”。在區級層面,團區委還通過大團建協調委員會,與成員單位達成戰略合作,聯合打造了“青春微公益”、“行知崇安”尋訪實踐、“率先小主人 邀約黨旗下”黨團隊手拉手以及都市男女風尚交友等一批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項目,並與廣電合作推出“我是你的眼”為盲人講電影項目,與廣通數字移動電視公司共建“希望來吧”之“光影間體會童趣”項目,與醫管中心籌措“愛心小藥箱”項目,地稅、商院還選派12名優秀青年骨干赴崇安各街道團工委挂職鍛煉。
二、啟示與思考
區域化團建為基層團建提供了一種完全不同於以往的格局和方法,把隸屬不同系統、掌握不同資源、聯系比較鬆散的團組織組成了緊密型的團建共同體,將全區的團建“小循環”變為跨領域、跨行業、跨部門的團建“大循環”,基層組織體系從以往的本單位、本系統內部,向更廣范圍、更寬領域拓展,從以往的人員固定、邊界分明、自我封閉向區域化、開放型轉變。在探索與實踐的過程中,我們深深體會到,“突破、融入和服務”是區域化團建工作的關鍵,也為新形勢下做好青年群眾工作帶來了有益的啟示與思考。
1、創新為魂,突破——激發了活力。突破了傳統的“單位團建”限制,以“區域不變”應“單位萬變”,通過統籌的辦法,把各領域基層團組織建設聯動起來共同推進,破解了團建工作各自為政、條塊分割的難題。共建委員會的成立和運轉,切實增強了駐區單位參與區域發展、推動區域共建的責任意識和工作積極性,更使得機關、街道、社區、“兩新”組織、其他行政組織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在以往靠面子、靠感情維系溝通的基礎上,多了靠組織、靠制度協調約束的渠道和保障,激活了全區范圍內團建工作的每個細胞。
2、發展為根,融入——增強了動力。共建委員會完成了區域化團建的形態構建,團組織與團組織之間、團組織與社會之間良性互動、融入融合,推動了各個團組織充分發揮自身作用。同時共建委員會這把“金鑰匙”,開啟區域資源“大寶庫”,讓人才、信息、技術等各類資源從單位“走”出來,在區域內“動”起來,在全社會“轉”起來,釋放出了更加巨大的能量和動力。
3、青年為本,服務——凝聚了人心。區域化團建工作重視和引導各類團組織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積極推動組織互聯、工作互動、功能互補,整合、協調各種資源,為各類青年群體提供生活、權益、文化等多種服務,建立了聯系服務青年的工作體系和平台載體,以更加柔性的方式開展青年工作。為轄區內各類團組織和廣大團干部聯系青年、服務青年提供了最直接、最現實、最廣闊的平台。
相關專題 |
· 中國共青團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