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全国基层团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

北京师范大学:“‘五·四’我在”历史剧重现"五·四"风云

2014年10月20日16:4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北京师范大学:“‘五·四’我在”历史剧重现"五·四"风云

【关键词】:大学高职 北京 引导青年 提升团员素质 “‘五·四’我在” 历史剧

1.创新案例名称:“五·四”我在——“五·四”风云的重现与启发

2.创新主体: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2013级本科社会工作团支部

3.这一创新是如何产生的?

3.1最开始的想法来自于哪里?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历史,本就是一幕幕活剧。而我们,就是做了该做的事——拍一部历史剧,让历史鲜活,让精神传承。

五四精神,不应只是望而生畏的文献,而更应该是让人可亲可近的,血肉丰满的人物,所展现的正能量。

这一刻你就是匡互生,你就是缪伯英。历史就在你的手中流淌。此时此刻,你不再是你,你是英魂的传承。

这一刻你就是大明星,你就是闪耀者。目光就在你的脸上聚焦。此时此刻,你不再是你,你是舞台的中心。

——我们的剧就是这样的机会:给精神继承发扬的机会,给先贤丰满形象的机会,给常人改变历史的机会。

3.2谁想出来的?

是团支书王浚铭的提议

3.3创新过程中,参加创新的人员都有谁?

团支书王浚铭,班长林颖楠,学习委员周沁雪,文艺委员张蕾,宣传委员刘思彤,生活委员吕艾艾参与主要创新策划过程;莫鑫、曹薇等社会工作系全体同学参与具体活动的实施;北师大模拟联合国社团金禹希、王礼佳、吴浩男等三人,北国剧社周弘祚、刘霄临等为活动细节给予意见和建议。北师大辩论队的王瑶、杨迪之与魏文璐为辩论环节设计了戏剧中的相关程序。另外班主任周群英老师、学院办公室赵猛、李亚琳、冯伟光老师也为活动提供了不少建设性意见。

4.创新属于哪种类型: 

属于团员队伍及团干部队伍建设。

5.创新面向的对象是谁?具体能为对象做什么?

面向在校大学生群体。本次主要是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内部,之后将尝试扩展至全校。

能够为同学们提供爱国主义教育的机会。

能够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开放式的设计让擅长策划的同学大施拳脚

·与其他社团的同学进行交流让擅长沟通同学展示风采

·历史剧的演出让有表演天分的同学得到舞台

·协调组织的工作让这方面能力突出的同学增加集体感

·事后的征文活动让文笔优秀的同学显示才华

6.创新之后是如何实施的?

关于可行性研究,我们曾经在团委会议上进行三次协商,分别进行了备案计划的选择投票、活动时间的商讨和具体操作的细节敲定。

详细步骤:

一、重回“五·四”时(五月四日-五月八日)

查找五四前后的重要文献,尤其是各大报刊媒体对五四的报道,体会了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贤导师对革命及其自身参与的评价论述。

七日晚,在校内组织观看《我的1919》。

在五月八日晚进行资料收集和观影交流。

在交流中组织讨论:作为“五·四”北师的政府官员、学校领导、学生领袖或普通学生,你会怎样做?根据不同的角色兴趣,同学自然分组,共分为了普通学生、学生领袖、学校领导和政府官员四个小组。讨论形式为组内分享,代表发言。一轮发言后,各小组其他成员还进行了补充。同学们各抒己见,其间学生领袖组同政府官员组就“学生是否应当通过游行示威来表达意见”问题展开了随机辩论。思想碰撞的同时,也为第二部分活动提供了参考和准备。会后表示愿意参加下一步校园剧活动的同学在团支书处进行了报名登记,初步确定了校园剧的参与人员与大致分工。

二、重现“五·四”境(五月九日-五月二十一日)

1. 内部准备。对同学们查找的背景资料进行整理还原,同时对相关同学进行角色分组。参与演员对资料进行了进一步查找研读,构思大致场景,把握人物定位,体会人物性格。在讨论中基本确定了角色的台词、动作和表演的节奏等细节。同时对参演人员进行衣服尺寸测量。

2. 外部支持。由团干部联系北师模联参与过哈佛模联——历史危机组的同学,学习具体组织经验,重点把握几个关键性环节,探究更多历史细节(人物性格与言论,服饰、设施等),注重历史的真实、准确、丰满。

同时向艺术与传媒学院的教师和北国剧社的同学询问相关的舞美效果与环节设计,在允许的条件下力求接近历史原景。向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就当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进行询问,使表演内容更加丰富立体。与校、院辩论队及熙言辩论社中有经验同学探讨辩论环节的设计。

3. 细节商讨。在外部的指导意见汇集之后,对组织环节、时间场地安排、服装美术、人物动作和台词、邀请嘉宾等问题再次加以细化和确定。

彩排历史。按照初步设计,校园剧共三幕:

第一,学生领袖与学生论道中国之出路;

第二,学生领袖与校园领导的探讨;

第三,学生领袖带领学生与政府当局的论辩。

彩排过程中邀请了艺术与传媒学学院专业教师参与点评。针对表演过程中的部分环节,老师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参演人员在吸收老师意见后对自己负责的角色进一步加以揣摩和完善,并在彩排过程中相互讨论指点,不断改进,精益求精。

正式还原。参考意见,在原有的版本基础上再加工以后,形成最终版本并再次编排,最终在正式表演中实现了较为满意的历史还原。表演邀请相关嘉宾参加,获得了一致好评。

校园剧表演结束后,同学们对观看后的感受进行了一小时左右的交流。

三、重评“五·四”事(五月二十二日至五月二十五日)

对“五·四”新的理解,对整个活动中对各个环节乃至各个成员的想法、意见和建议,同学们向本系的公共邮箱进行投递,并且不限最终结束期限。邮箱的匿名性使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对于优秀的观点,在征得本人同意后在系的讨论组里进行展示。截止五月二十五日,已有十几位同学参与了讨论和展示。

首次演出后,同学们对部分台词、布景、道具等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经过团委成员和参演人员的协商后选择可行合理的部分进行了优化。经过几个月的筹备,将在2014年九月开学后进行第二次演出。

7.实施过程需要什么资源支持?

网络、通讯、资金、人员、党组织、团组织、场地、其它(请注明)

需要历史专家为台词细节把关;需要学校提供更大的场地来实现公演扩大影响;需要媒体特别是电视、网络、报纸等宣传。鉴于我们并没有过多的经验,需要的资源可能不能一时列全。

8.创新实施的效果如何?

原来的活动设计是以本系为主,最后演出时影响达到了全院,超出了影响力的预期;在活动后的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可见活动对大家的教育影响同样达到了效果;在活动后参与者得到了自我价值的满足,活动让大家很好地展示了自己的才能。

9.您认为创新体现在哪里?

大学生群体有其特殊性。当代大学生更有与之前不同的鲜明特征:更加追求个性、追求自我权利;相应的,活动如果不够吸引人,在当代大学生之中更加难以产生吸引力、扩大影响力。所以创新不应该为了创新而求异创新,而应“新”在突破原有手段的局限,最大程度提高活动的吸引力、影响力。

我们的创新同样不是为了追求创新而另辟蹊径,而是选择了历史剧这种形式比较成熟、在内容上又大有可为的形式。同时,在大学校园内,并不是随时可以提供出演历史剧这种机会。这种既传统又创新的方式,在我们看来能最大化吸引力和影响力。

在活动流程的创新上,我们不再只是一个人或几个人“拍脑袋”,而是在团委内部讨论,同时注重吸收老师、同学合理性建议,存在争议的部分寻求专家的建议进行再论证。这样能够以民主性创造吸引性,合理的集中意见又保证了效率。

理念的创新上,我们并没有拘泥于一定的口号,而是付诸了实践。因为我们的理念概括起来就是人人参与、人人闪光、人人快乐。

信息时代的创新,自然少不了信息技术的应用。经过事前的策划,我们在流程上进行了优化,增加了征文活动“我看五四”,同时鼓励大家对活动进行评价,给出意见与建议。这些活动的平台都是兼顾传统渠道基础上,重视新社交媒体尤其是QQ、微信等社交软件。新颖便捷的方式也让更多人参与其中。

形式、内容、理念,我们均做到了包容兼蓄,突破创新。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