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全國基層團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江蘇省南京市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用“文化元素”激發支部活力

2014年09月26日13:4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江蘇省南京市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用“文化元素”激發支部活力

【關鍵詞】大學高職、江蘇南京、引導青年、促進青年成才、班團主題文化建設、文化育人

自2006年以來,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一直著力於強化班團主題文化建設,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以科學指導和人文關懷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以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需求。經過幾年的探索和努力,班團主題文化建設活動已經被學院基層團組織自覺接受,“文化元素”深置於各團支部之中,並有效地激發了團支部的活力。

一、項目背景

高校基層團組織是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基礎,是團的工作和活動的基本單位,它直接聯系著廣大青年學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育人基地。為積極發揮基層團組織的服務和育人功能,各高校都進行了一系列探索與實踐。期間,我們發現存在以下問題:

(一)活動繁多,但實效性一般

近年來,各類團建活動可謂種類繁多、內容豐富,但有些活動卻形式大於內容,僅為應付而做,對學生的教育、引導作用並不顯著,活動實效性一般。

(二)學生參與,但主體性缺乏

團建活動,目的在於服務、教育學生,因而應迎合學生需求,積極調動學生主動組織、參與。但有些活動卻是組織者設計,學生被參與,學生主動性缺乏。

(三)活動豐富,但特色不鮮明

團建活動層出不窮,但不少活動大同小異,流於形式,不能切合基層團組織自身實際,沒有鮮明特色。

二、項目發展

為積極探索基層團建有效方式,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從2006年開始嘗試開展班團主題文化建設,以期用優秀文化提升團支部的活動內涵,打造基層團組織的文化育人平台。該項目經過了三個發展階段:

(一)試點探索期(2006年—2008年)

班團主題文化建設的最初想法源於植物保護學院現任黨委副書記黃紹華。2006年,他任植保64班班主任,面對來自近30個省份的班級同學,他引導學生在班內開展了“家鄉文化展示”活動。因活動形式新穎,內容豐富,學生參與度高,交流深入,反響良好。一方面學生通過展示各自家鄉的特色文化,增加了學生的愛鄉情、愛國情,另一方面學生通過交流互動,也拓展了視野,積累了知識,提升了文化素養。

鑒於班級活動成功的經驗,作為學院團委副書記的黃紹華將活動思路推廣到了大二年級試點,組織各團支部開展“溯源端午文化”主題活動,效果良好。在此基礎上,學院將該活動模式逐漸在全院推廣。起初,活動以傳統文化為主題,通過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提高其文化修養。后來,又融入人生理想、時代熱點等主題,旨在提升理科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其兼具科學素質與人文精神。

(二)成型推廣期(2009年—2012年)

經過幾年的實踐,班團主題文化建設活動已逐漸成型,並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不同需求,將活動方向具體細化為:第一學期,熟悉大學環境,適應大學生活﹔第二學期,鞏固和加強班級凝聚力和班級文化﹔第三學期,觀察社會形勢,認清專業和自我﹔第四學期,緊跟社會需求,做好人生規劃。大三至大四階段,根據班級既有的主題文化特色,引導學生自主規劃和發展。每學年的主題涉及傳統文化、人文素質、人生理想、時代熱點、紅色精神等等。各團支部或品讀優秀傳統,或踐行時代潮流,或塑造支部特色,吸引全體團員青年參與其中,自覺融入支部文化建設,以達到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目的,青年學生從中受益良多。

(三)創新發展期(2013— )

經過多年的積累發展,班團主題文化建設已經為植物保護學院的學生所接收,該團建模式在整個學校也形成了一定的影響。隨著“90后”成為大學生的主體,新媒體強勢興起,基層團組織建設也面臨著新的環境和挑戰。為保持該項目的生命力,深化其教育影響力,學院正從加強組織引導、創新組織形式、完善激勵方式等方面著手,探索老品牌發展的新活力。

三、項目概況

(一)目標

班團主題文化建設有短期和長期兩個目標。

從短期來看,旨在通過該活動,在大學期間為學生營造有利於其成長成才、全面發展的文化環境和群體氛圍,將學生培育成兼具科學素質與人文精神、具有較強社會競爭力的人才,並提高學生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從長期來看,旨在用科學理性和人文關懷引導學生青年,提高其生命、生活質量,為其終身發展提供不竭動力。更甚之,在於不斷在青年大學生中強化文化教育,發揮文化育人功能,使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功能在基層得以體現。

(二)工作思路

本著“團委定調,支部搭台,團員唱戲”的思路,每學期由學院團委選定活動主題,指導各團支部結合自身實際積極開展主題活動,確保團員青年全面參與、全員收益。活動開展期間,以“慎策劃,促活動,勤總結”為工作方針,積極做好前期策劃、中期開展及后期總結工作,將學生意願最大限度地反映到活動中去,將班團主題文化建設打造成有延續性和連貫性的團建活動。

(三)主要做法

(1)立足文化,學院團建主題鮮明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高校學子理應自覺在文化的傳承創新中當擔重任。

作為理科學院,為提升本院學生的人文素養,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一方面,學院堅持每年組織20余次傳統文化講座,其中不乏文化名人和專家學者應邀來為學生解讀政治、歷史、文化等多樣主題。如:朱成山、呂乃基、韓德強等。另一方面,鼓勵學生開展以傳統文化為特色的班團主題文化活動,如“傳承中華美德”、“追尋民族文化”、“感悟傳統人生”、“體驗漢服”等。

同時,學院設立團員學習室,引導青年團員加強學習,還大力支持傳統文化類學生社團開展各項文化素質活動,不僅每年專為學生訂閱《文史天地》、《書與畫》、《中國書法》等近二十種雜志,還積極為學生活動提供場地、設備和經費支持,每年直接用於學生文化建設活動的經費近萬元。學院書法協會近年來一直堅持定期開展活動,贏得了院內外數十名志趣相投的同學參與。致力於傳統文化研習的國學研修社堅持每天晨讀傳統經典,每周定期開展主題討論,每月進行讀書交流,將四書五經、經史子集等傳統文化重新引入當代大學生的視野,效果不凡。

(2)強化隊伍,學院團建活力十足

學院嚴格按照校團委統一部署設置崗位,配備領導班子,學院團委現有專兼職團干部99人。團委定期召開全委會議及各團支部書記會議,商討學院共青團工作。每學期舉辦團干部培訓,重點提高團干部的思想力和執行力。同時選聘高年級優秀團干部擔任新生班級團支部團務助理,指導各團支部工作和活動的順利開展。針對學院研究生團員越來越多的實際,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則,對研究生實現分班管理,將支部設置和實驗室、學科點結合起來,促進研究生和本科生團建一體化。逐漸探索在研究生團支部中開展主題文化建設。

此外,積極發揮院團委青年志願者部、素質拓展部在本項目中的引導、監督作用,採取責任到人的方式,安排部門干事下班進行一對一的有效指導,並及時反饋各支部活動開展信息,作為活動方案改進的重要參考。

(3)細化制度,學院團建秩序井然

為保証班團文化建設的順利有序開展,學院先后研究制定了《植物保護學院學生干部管理條例》、《植物保護學院班級團支部考核細則》、《植物保護學院團員考核細則》、《植物保護學院促進學風建設方案》等工作條例。一方面通過明確工作內容、細化工作流程,促進活動扎實有效開展,另一方面,也通過強化責任意識、量化工作考核,以評促建,調動團員青年積極性、激發團員干部創造性、激活團支部建設生命力。在全院的努力下,學院團委連續數年獲評學校“五四紅旗團委”,還涌現出了許多諸如生態91班團支部的校“五四紅旗團支部”、“十佳班級”、江蘇省“先進班級”。

(4)借力社團,學院團建又辟新徑

除常規的支部活動外,學院又借力社團,開辟班團文化建設的新平台,逐漸形成了以國學研修社和書畫社為領航、班級團支部為主體,大力發展各類興趣小組,共促班團主題文化建設的工作格局。

學院鼓勵青年學生以共同興趣為基礎組建社團和興趣活動小組,並進行分類引導,力爭使每名學生都有一個第二課堂的組織歸屬,引導其合理支配閑暇時間,在豐富大學課余生活的同時,讓青年學生都能擁有自主交流的空間,從而培育自身的興趣愛好,在營造文化氛圍的基礎上鼓勵個性發展。目前,結合學院學生特點和需求,已建立國學、書畫、吉他、英語、攝影、禮儀、籃球、心理等20余個社團和興趣小組。社團和興趣小組基於學生共同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完全尊重學生內心的選擇,由學生自主策劃、自行組織、自覺行動,從而實行自我發展。社團的蓬勃發展,推動了班團主題文化建設的繁榮。

(5)評優推先,學院團建生意盎然

在開展班團主題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學院注重發掘典型,樹立榜樣,引導全院學生“見賢思齊”,爭當先進。

在支部建設方面,學院制定明確詳細的評比細則,根據活動的策劃情況,創新性、實踐性,執行力等各個因素,活動最后由相關負責部門統一組織匯報評比,對於活動中表現突出的支部,給予適當物質獎勵,以示鼓勵。並充分發揮優秀支部的帶頭模范作用,對優秀支部典型活動開展自我剖析和座談交流,將活動中的經驗進行完善推廣,便於其他支部借鑒,從而達到引導、互促的作用。

在學生發展方面,學院注重挖掘可親、可敬、可學的先進典型,在校級“感動南農”評選的基礎上,開展院級的“榜樣力量”評選活動。每月由各班級團支部推選一名先進典型,然后由學院層面進行遴選,評選出“每月一星”。通過院級雜志、海報、網絡等進行宣傳學習,擴大優秀典型在廣大學生中的影響力,努力營造崇尚先進、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的育人氛圍。近年來,學院涌現出全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提名獎2名,江蘇省好青年1人。

(6)緊跟潮流,學院團建深入人心

在注重班團主題文化建設實效性的基礎上,學院積極開發團建新平台,擴大活動影響力。除常規的海報、宣傳板、手抄報等常規宣傳手段外,根據當前青年學生的思想特點,採用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傳遞正面信息,進行正向引導:注冊人人網“植保樂園”、新浪微博“植保青年”、植保微博平台,開通百度貼吧,建立團組織QQ群、飛信團支部、支部主頁等,構建網上團組織交流平台,暢通表達渠道。並且依托網絡媒介,在學生中開展“美文接力”活動,將國學經典、精品美文、潮流前沿等在學生中傳遞,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利用飛信群,開展“分享一句話,思考一分鐘,受益一輩子”點滴學習活動,堅持每天傳遞給學生一句富含正能量的話語,引發學生思考。結合時事熱點,憑借微博發起“微言共話十八大”、“我的中國夢”等討論話題,引導學生主動關心社會動態,培養其政治意識。

四、項目成效

(一)學生素養穩步提高,活動實效性凸顯

近年來,學院各支部先后圍繞“感受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明”、“追尋紅色足跡,踐行崇高志向”、“弘揚生態文明,親近美麗中國”、“與青春對話,為夢想導航”等主題,每年開展文化活動40余次,其中本科生一、二、三年級參與率達到100%,同時利用研究生和本科生團建一體化及團務助理工作形式,充分發揮了研究生和高年級學生的特長和優勢。

在班團主題文化建設的推進下,我院學生素質穩步提升,近兩年,馬拉鬆社團成員自發參與各地比賽,贏國家級獎勵20余項﹔青年志願者協會的紫金山虎鳳蝶環保活動被評為江蘇省優秀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創業計劃小組一舉拿下第七屆“仙林科學城-挑戰杯”江蘇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金獎和第八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銀獎、網絡虛擬運營專項競賽三等獎,實現了本校學生在該項賽事中的突破。

(二)團員積極性大幅提高,學生主體性提升

在學院團委的引導下,通過班團主題文化建設活動,不同年級的學生對大學和人生都形成了相應的認識和規劃,在建設積極、健康、向上的班團文化的同時,形成了符合各班級團支部特色和發展需求的班團文化風格。而班團文化建設活動的主題從起初的學院引導到目前的各支部申報,也逐步將活動的主導權歸還於學生,促使其以主人翁的姿態投入到集體建設之中,更激發了學生的創造熱情,從而促進了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長。

(三)科學素養兼具人文精神,班團建設特色鮮明

在近年來不斷的實踐與探索中,學院形成了基於班團主題文化建設、以傳統文化教育為特色的文化素質教育模式,通過加強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引導,努力提升理科院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兼具科學素質與人文精神的優秀人才。班團主題文化建設已成為植保院一張特色鮮明的名片。

五、項目啟示

回顧幾年來學院班團主題文化活動開展的歷程,我們深感基層團建需立足實際方有生命力。一方面是要立足學生實際,將團建活動與學生的特點、需求緊密結合,變以往的教育、管理為服務、引導,才能真正發揮團建育人的實效性,調動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主動性。另一方面,是要立足學院實際,隻有把握本院特點,才能打造符合學院特色的品牌團建項目。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育人是一項長久的、積累性的工作,文化育人氛圍和環境的營造不是一朝一夕能顯現效果的,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要摒棄浮躁、耐住性子,隻要方向正確、腳踏實地,終會厚積薄發。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