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大學高職,上海市鬆江區,引導青年、團組織建設,優化組織制度、打造組織品牌、青年智庫、專心學術
近年來,華政團委在全校各級團組織和青年群眾中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引導廣大青年“動”起來、“深”下去,催化出一批高質量、高產出的青年問題和青年工作研究團隊,推動形成研究型團組織。據統計,過去兩年,華政團委出版了3本研究型書籍,有18項課題獲得國家級和市級立項,其中,上海青年工作研究課題和上海市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課題的立項數量,均連續兩年在全市高校中名列第一。
一、創新點:從“隻顧埋頭搞活動”轉向“抬頭看路”
1.長期以來,高校共青團組織存在“隻顧埋頭搞活動,缺乏抬頭看路”的現象。當前,很多高校共青團組織仍以“搞活動”為“主業”,給外界造成了一種刻板印象,即高校共青團工作不外乎是“唱唱跳跳,打球照相,組織晚會,熱熱鬧鬧”,缺乏深度和厚度。這種“隻顧埋頭搞活動,缺乏抬頭看路”的慣性做法,使得高校共青團在履行組織青年、引導青年、服務青年、維護青年合法權益的基本職能時,出現跟不上時代腳步、吃不透青年問題、把不准青年脈搏、切不中青年需求的現象,一方面影響了共青團工作的效果和口碑,另一方面不利於做好新形勢下共青團工作的頂層設計和系統改革。
2.華政團委在“二級化”管理的基礎上從“活動型”轉向“研究型”。華政團委深刻認識到,調查研究是共青團工作的基本方法,不搞好調查研究,就不可能作出正確的決策,也無法對工作進行科學的指導。在經濟社會不斷深刻發展轉型的背景下,共青團隻有置身於時代變革的坐標中,勤於研究、善於研究,立足改革、研究改革,才能走在時代前列、走在青年前列,更好地履行團的四項基本職能。
看得准、想得透,還要做得到,近年來,華政團委在校黨委和團市委的領導下,積極推進共青團自身改革,逐步找准角色定位。一是實施學院“二級化”管理,淡化“隻顧埋頭搞活動”的舊式思路,持續推動校團委從活動的主要“實施方”轉為活動“發包方”、“評價方”和“考核方”,讓資源、項目向基層傾斜、在基層匯聚,實現“工作重心下沉一級、工作成效上提一級”。二是在“二級化”管理的基礎上,深化“抬頭看路”的新式思維,不斷加強團組織研究工作,引導廣大團學骨干“身入”基層、“心系”基層,投身到調查研究、理論研究中來,推動華政共青團從“活動型”轉向“研究型”。
二、創新實施:建組織、建體系、建機制,引導青年“動起來”、“深”下去
1.建立3個研究組織:青年理論研究中心、研究型社團和專家隊伍
——設立青年理論研究中心統領研究工作。為整合資源、集中力量做好青年研究工作,校團委打破原有工作格局,改變“部門分割、多頭管理”的現象,將原直屬部門調研部和直屬社團大學生當代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研究會合並為青年理論研究中心,並與華東政法大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該中心主任由分管學生工作的校黨委副書記擔任)的資源平台相對接,每月出1期《調研內參》和1期《團學工作參考》。同時,在二級學院團委設立調研部,負責組織學院層面的青年研究工作。此外,青年理論研究中心通過逐步完善研究工作制度、推出研究工作條線評優考核辦法、舉辦調研骨干培訓班、研究工作交流會等舉措,保障各項研究活動有序開展。
——組建研究型社團開展研究活動。為廣泛動員團員青年參與研究活動,校團委組建了調研社和大學生理論研究會,由青年理論研究中心統籌管理,凝聚了一批熱愛青年研究工作的積極分子,針對校內學生動態開展每月1次的常規調研、每學期至少3次的深度調研,針對國內外時事熱點開展緊急調研。同時,兩個社團均成立了團支部,負責社團內部團建工作,激發社員的研究熱情,在大學生群體中成為參與青年研究的“領軍”者。目前,大學生理論研究會已發展為校內甚至上海市高校中的“標杆性”理論研究型社團,2013年12月被團市委、市教委評為“上海高校明星社團”。
——集納一批專家參與青年工作研究。發揮高校智力密集的優勢,與馬克思主義學院等校內哲學社會科學類研究平台對接,挖掘並凝聚一批青年問題研究專家,組織他們帶領學生團隊申報市級及以上青年研究課題,撰寫青年研究論文並集結成冊出版發行,形成了華政青年工作研究的“高原高峰”,影響和帶動更多的大學生、青年教師參與青年工作研究。
2.建立3級研究體系:團中央、團市委和校級課題體系
——共青團中央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課題。該類課題以黨對共青團工作和青少年工作的要求為基點,著眼青少年成長發展新變化和共青團工作實踐新需要,深入研究共青團工作和事業發展中有全局性、根本性、戰略性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推動新形勢下共青團和青少年工作提供有力理論支持。校團委組織相關領域的教師積極申報,每年申報數量為3-5個。
——上海團市委青年工作研究課題和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研究課題。市青年工作研究課題著眼於謀劃上海共青團建設和青年工作的長遠發展,立足於思考當前青少年發展的緊迫任務和突出問題,研究青年群體的新變化、新特點,努力提出共青團事業發展的新思路、新舉措。市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研究課題以市青年工作聯席會議制度體系建設為抓手,探索共青團協助管理和承接政府青少年事務的新路徑,完善本市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體系建設。校團委組織相關領域的教師積極申報,兩類課題每年申報數量合計為30個左右,其中由團干部牽頭主持的佔50%左右。
——學校共青團調研課題大賽。校團委每年舉行一次校級共青團調研課題大賽,加強大學生研究能力,著眼本校團學工作現狀和青年特點,探索團學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和瓶頸,為華政共青團改革發展提供理論支撐。每屆大賽課題立項數量為30個左右,每個項目均由專業教師或學生工作者擔任指導老師,參與學生近200人次。為提高學生參與的廣度和熱情,校團委設立了專項經費,對獲得立項的課題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並評選出10件左右的優秀調研報告,進行表彰獎勵。
3.建立2套工作機制:協同機制和“全過程”指導機制
——與四職能部門形成協同機制,共同做好國家級和市級課題申報組織工作。共青團不受職能部門和獨立學科的限制,在推動專業教師參與青年工作研究有著天然的優勢。立足青年研究與學科互動發展,校團委整合校科研處、科學研究院、教務處、馬克思主義學院(理論部)等職能部門的組織資源,形成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推動青年研究融入教師專業科研的“大棋盤”。搭建跨部門的宣傳口徑,擴大國家級和市級課題立項申報的宣傳面,廣泛動員教師結合自身科研工作進行申報,並成立專門工作小組,為教師申報課題提供信息資源、經費資源。同時,校團委做足、做細各項服務工作,如根據往年的申報情況向積極性較高的老師進行信息的精准推送——將相關材料發至其個人郵箱,或電話、短信提醒其查看相關信息。
——搭建學生課題的“全過程”指導機制。建立指導老師專家庫,為學生研究團隊配齊配強指導老師,形成專業教師指導學生開展選題、立項申報、調查研究、撰寫報告等“全過程”式的指導機制,提高學生參與青年研究的科學性和專業性。在各環節階段,校團委分別組織學生調研課題主題探討會、立項指導會、結項評審會等活動,讓專業教師對學生的指導落到實處。
三、創新效果:建構“青年智庫”,服務黨政決策、助力共青團工作發展
調查研究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近兩年來,華政共青團通過建設研究型團組織,各級各類青年研究課題立項數量在上海市高校中位於前列,研究成果形成了“青年智庫”效應,為黨政決策、共青團工作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1.出版3本研究型書籍。一是《聚焦•發展•創新 華東政法大學共青團工作研究成果》(收集了40篇我校學生工作者、專業教師的研究成果),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於2012年12月出版﹔二是《大學生參與高校管理研究》,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於2012年12月出版﹔三是《大學生法律援助工作指南》,由法律出版社於2012年6月出版。
2.獲團中央研究課題立項2項,市青年工作研究課題和市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課題的立項數量連續兩年在全市高校中名列第一。近年來,我校申請立項的課題數逐年增加,參與申請的青年教師和大學生越來越多。2012年,2項獲得團中央青少年工作研究課題立項,6項課題獲得市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課題立項資助,2項課題獲得市青年工作研究課題立項資助﹔2013年,各有4項課題分別獲得市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課題和青年工作研究課題立項資助。
3.“青年智庫”服務黨政決策,打造共青團系統的“華政學派”。由團中央、團市委和校級3級研究課題體系以及團屬研究組織孵化出來的研究成果每年近60項,形成了“青年智庫”效應,不僅服務高校內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還通過共青團系統服務社會,發出青年研究中“華政學派”的聲音。一是研究成果服務上海市青年工作決策。苗偉明副教授主持並完成的2013年重大課題《上海市社區青少年生存發展狀態研究》獲中共上海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和副市長的重要批示﹔校團委兼職副書記童瀟副教授2012年的研究成果——共青團參與社會管理的四大模式、共青團宣傳引導青少年的四大模式,獲得團市委相關領導好評,部分內容被吸納進團市委第十四次代表大會報告。二是研究成果服務學校青年工作決策。以青年理論研究中的《調研內參》和調研社的《學生動態》為載體,及時反饋學生學習生活狀態和思想變化,為相關部門做好教育教學、校園穩定等工作提供青年數據。如《調研內參》(2014第3期)關於本科生閱讀情況的調研數據,被校領導引用在講話稿裡,號召廣大學生清醒認識目前的不樂觀現狀,多讀書、讀好書、善讀書。
3.“青年智庫”助力華政共青團工作發展。以青年理論研究中心、研究型理論社團以及校級調研課題大賽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催化我校共青團工作改革發展。如青年理論研究中心關於大學生閱讀情況、手機依賴情況、網絡游戲的參與情況等調研成果,被校團委部分吸納,實施針對性強的項目進行正面引導﹔大學生理論研究會關於高校共青團組織架構的研究成果,為校團委2014年進行部門設置改革和職能布局改革提供了支撐﹔2013年的校級調研課題大賽中,關於團屬新媒體陣地建設、團支部組織建設、大學生志願者工作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部分被校團委各相關部門吸納,改進具體工作、優化項目設計。
相關專題 |
· 中國共青團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