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全国基层团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

华东政法大学:研究型团组织“动”起来“深”下去

2014年07月14日14:2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华东政法大学:研究型团组织“动”起来“深”下去

【关键词】大学高职,上海市松江区,引导青年、团组织建设,优化组织制度、打造组织品牌、青年智库、专心学术

近年来,华政团委在全校各级团组织和青年群众中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引导广大青年“动”起来、“深”下去,催化出一批高质量、高产出的青年问题和青年工作研究团队,推动形成研究型团组织。据统计,过去两年,华政团委出版了3本研究型书籍,有18项课题获得国家级和市级立项,其中,上海青年工作研究课题和上海市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课题的立项数量,均连续两年在全市高校中名列第一。

一、创新点:从“只顾埋头搞活动”转向“抬头看路”

1.长期以来,高校共青团组织存在“只顾埋头搞活动,缺乏抬头看路”的现象。当前,很多高校共青团组织仍以“搞活动”为“主业”,给外界造成了一种刻板印象,即高校共青团工作不外乎是“唱唱跳跳,打球照相,组织晚会,热热闹闹”,缺乏深度和厚度。这种“只顾埋头搞活动,缺乏抬头看路”的惯性做法,使得高校共青团在履行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能时,出现跟不上时代脚步、吃不透青年问题、把不准青年脉搏、切不中青年需求的现象,一方面影响了共青团工作的效果和口碑,另一方面不利于做好新形势下共青团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系统改革。

2.华政团委在“二级化”管理的基础上从“活动型”转向“研究型”。华政团委深刻认识到,调查研究是共青团工作的基本方法,不搞好调查研究,就不可能作出正确的决策,也无法对工作进行科学的指导。在经济社会不断深刻发展转型的背景下,共青团只有置身于时代变革的坐标中,勤于研究、善于研究,立足改革、研究改革,才能走在时代前列、走在青年前列,更好地履行团的四项基本职能。

看得准、想得透,还要做得到,近年来,华政团委在校党委和团市委的领导下,积极推进共青团自身改革,逐步找准角色定位。一是实施学院“二级化”管理,淡化“只顾埋头搞活动”的旧式思路,持续推动校团委从活动的主要“实施方”转为活动“发包方”、“评价方”和“考核方”,让资源、项目向基层倾斜、在基层汇聚,实现“工作重心下沉一级、工作成效上提一级”。二是在“二级化”管理的基础上,深化“抬头看路”的新式思维,不断加强团组织研究工作,引导广大团学骨干“身入”基层、“心系”基层,投身到调查研究、理论研究中来,推动华政共青团从“活动型”转向“研究型”。

二、创新实施:建组织、建体系、建机制,引导青年“动起来”、“深”下去

1.建立3个研究组织:青年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型社团和专家队伍

——设立青年理论研究中心统领研究工作。为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做好青年研究工作,校团委打破原有工作格局,改变“部门分割、多头管理”的现象,将原直属部门调研部和直属社团大学生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研究会合并为青年理论研究中心,并与华东政法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该中心主任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担任)的资源平台相对接,每月出1期《调研内参》和1期《团学工作参考》。同时,在二级学院团委设立调研部,负责组织学院层面的青年研究工作。此外,青年理论研究中心通过逐步完善研究工作制度、推出研究工作条线评优考核办法、举办调研骨干培训班、研究工作交流会等举措,保障各项研究活动有序开展。

——组建研究型社团开展研究活动。为广泛动员团员青年参与研究活动,校团委组建了调研社和大学生理论研究会,由青年理论研究中心统筹管理,凝聚了一批热爱青年研究工作的积极分子,针对校内学生动态开展每月1次的常规调研、每学期至少3次的深度调研,针对国内外时事热点开展紧急调研。同时,两个社团均成立了团支部,负责社团内部团建工作,激发社员的研究热情,在大学生群体中成为参与青年研究的“领军”者。目前,大学生理论研究会已发展为校内甚至上海市高校中的“标杆性”理论研究型社团,2013年12月被团市委、市教委评为“上海高校明星社团”。

——集纳一批专家参与青年工作研究。发挥高校智力密集的优势,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校内哲学社会科学类研究平台对接,挖掘并凝聚一批青年问题研究专家,组织他们带领学生团队申报市级及以上青年研究课题,撰写青年研究论文并集结成册出版发行,形成了华政青年工作研究的“高原高峰”,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大学生、青年教师参与青年工作研究。

2.建立3级研究体系:团中央、团市委和校级课题体系

——共青团中央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该类课题以党对共青团工作和青少年工作的要求为基点,着眼青少年成长发展新变化和共青团工作实践新需要,深入研究共青团工作和事业发展中有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动新形势下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提供有力理论支持。校团委组织相关领域的教师积极申报,每年申报数量为3-5个。

——上海团市委青年工作研究课题和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研究课题。市青年工作研究课题着眼于谋划上海共青团建设和青年工作的长远发展,立足于思考当前青少年发展的紧迫任务和突出问题,研究青年群体的新变化、新特点,努力提出共青团事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市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研究课题以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体系建设为抓手,探索共青团协助管理和承接政府青少年事务的新路径,完善本市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体系建设。校团委组织相关领域的教师积极申报,两类课题每年申报数量合计为30个左右,其中由团干部牵头主持的占50%左右。

——学校共青团调研课题大赛。校团委每年举行一次校级共青团调研课题大赛,加强大学生研究能力,着眼本校团学工作现状和青年特点,探索团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瓶颈,为华政共青团改革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每届大赛课题立项数量为30个左右,每个项目均由专业教师或学生工作者担任指导老师,参与学生近200人次。为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和热情,校团委设立了专项经费,对获得立项的课题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并评选出10件左右的优秀调研报告,进行表彰奖励。

3.建立2套工作机制:协同机制和“全过程”指导机制

——与四职能部门形成协同机制,共同做好国家级和市级课题申报组织工作。共青团不受职能部门和独立学科的限制,在推动专业教师参与青年工作研究有着天然的优势。立足青年研究与学科互动发展,校团委整合校科研处、科学研究院、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部)等职能部门的组织资源,形成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推动青年研究融入教师专业科研的“大棋盘”。搭建跨部门的宣传口径,扩大国家级和市级课题立项申报的宣传面,广泛动员教师结合自身科研工作进行申报,并成立专门工作小组,为教师申报课题提供信息资源、经费资源。同时,校团委做足、做细各项服务工作,如根据往年的申报情况向积极性较高的老师进行信息的精准推送——将相关材料发至其个人邮箱,或电话、短信提醒其查看相关信息。

——搭建学生课题的“全过程”指导机制。建立指导老师专家库,为学生研究团队配齐配强指导老师,形成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开展选题、立项申报、调查研究、撰写报告等“全过程”式的指导机制,提高学生参与青年研究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在各环节阶段,校团委分别组织学生调研课题主题探讨会、立项指导会、结项评审会等活动,让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落到实处。

三、创新效果:建构“青年智库”,服务党政决策、助力共青团工作发展

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近两年来,华政共青团通过建设研究型团组织,各级各类青年研究课题立项数量在上海市高校中位于前列,研究成果形成了“青年智库”效应,为党政决策、共青团工作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1.出版3本研究型书籍。一是《聚焦?发展?创新 华东政法大学共青团工作研究成果》(收集了40篇我校学生工作者、专业教师的研究成果),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12年12月出版;二是《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研究》,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12年12月出版;三是《大学生法律援助工作指南》,由法律出版社于2012年6月出版。

2.获团中央研究课题立项2项,市青年工作研究课题和市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课题的立项数量连续两年在全市高校中名列第一。近年来,我校申请立项的课题数逐年增加,参与申请的青年教师和大学生越来越多。2012年,2项获得团中央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立项,6项课题获得市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课题立项资助,2项课题获得市青年工作研究课题立项资助;2013年,各有4项课题分别获得市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课题和青年工作研究课题立项资助。

3.“青年智库”服务党政决策,打造共青团系统的“华政学派”。由团中央、团市委和校级3级研究课题体系以及团属研究组织孵化出来的研究成果每年近60项,形成了“青年智库”效应,不仅服务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通过共青团系统服务社会,发出青年研究中“华政学派”的声音。一是研究成果服务上海市青年工作决策。苗伟明副教授主持并完成的2013年重大课题《上海市社区青少年生存发展状态研究》获中共上海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和副市长的重要批示;校团委兼职副书记童潇副教授2012年的研究成果——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的四大模式、共青团宣传引导青少年的四大模式,获得团市委相关领导好评,部分内容被吸纳进团市委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报告。二是研究成果服务学校青年工作决策。以青年理论研究中的《调研内参》和调研社的《学生动态》为载体,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生活状态和思想变化,为相关部门做好教育教学、校园稳定等工作提供青年数据。如《调研内参》(2014第3期)关于本科生阅读情况的调研数据,被校领导引用在讲话稿里,号召广大学生清醒认识目前的不乐观现状,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3.“青年智库”助力华政共青团工作发展。以青年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型理论社团以及校级调研课题大赛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催化我校共青团工作改革发展。如青年理论研究中心关于大学生阅读情况、手机依赖情况、网络游戏的参与情况等调研成果,被校团委部分吸纳,实施针对性强的项目进行正面引导;大学生理论研究会关于高校共青团组织架构的研究成果,为校团委2014年进行部门设置改革和职能布局改革提供了支撑;2013年的校级调研课题大赛中,关于团属新媒体阵地建设、团支部组织建设、大学生志愿者工作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部分被校团委各相关部门吸纳,改进具体工作、优化项目设计。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