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全國基層團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電氣工程系團委——化整為零,活動引領,立足“小團體”開展團支部建設

2014年09月26日13:4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電氣工程系團委——化整為零,活動引領,立足“小團體”開展團支部建設

【關鍵詞】:高校 江蘇常州 團組織建設 激發組織活力 小團體 活動

作為共青團的最基層組織,團支部是連接團員和上級團組織的橋梁和紐帶。團支部的建設與管理在高校共青團工作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一個功能健全的優秀團支部不僅能夠促進青年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而且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及學習成果。電氣工程系自動化1035團支部緊密圍繞學院人才培養目標,結合“90后”大學生特質,立足支部“小團體”建設,以活動為引領,對高校團支部建設的模式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背景與起因

(一)理論背景

20世紀初的霍桑實驗是心理學史上最著名的事件之一,它發現並証實了“非正式群體”的存在,提出了“非正式群體”的概念,並進一步提出了與古典管理理論不同的新觀點——“人際關系學說”。這一理論將人定義為“社會人”,並強調“非正式群體”在組織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群體中人與人的關系決定了成員的滿足度,進而影響整個組織的效率。

(二)現實需求

當“90后”成為高校校園的主體,有關“90后”大學生思想、素質、行為以及心理特點的探討屢見不鮮,批評表揚、客觀主觀……眾說紛紜,不管多少觀點,有一點大家基本是達成共識的,那就是“90后”普遍張揚自我個性。這對高校團支部建設中一些傳統的管理理念產生了強烈的沖擊,如何變堵為導?如何實現青年學生個性發展與高校育人目標的統一?

鑒於以上相關理論背景與現實需求,化整為零,活動引領,立足“小團體”的高校團支部建設模式應運而生。

二、化整為零,活動引領,立足“小團體”的高校團支部建設模式的概述

所謂“化整為零,活動引領”是指在日常管理過程中將一個團支部參照不同標准劃分為若干“小團體”,立足於這些“小團體”開展一系列形式多樣的活動,以達到有效推動團支部建設的效果。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一是“小團體”的建立要把握好化整為零的標准,這個標准不是固定的、單一的,而是靈活的、多元的,須根據支部成員的實際情況進行設定與調整。二是考慮到活動的效果,“小團體”必定不同於團支部的一些“正式組織”如班委、團支委等,鑒於組成上人為的引導,因此也不等同於完整意義上的“非正式群體”,而是兩者的有機結合。

三、具體實施

該模式在電氣工程系自動化1035團支部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得以運用。自動化1035團支部共有成員42名,其中:男生26人分布在5個宿舍,女生16人分布在4個宿舍﹔14人來自蘇南,10人來自蘇中地區(泰州、揚州、南通),18人來自蘇北﹔共有家庭貧困學生9人﹔經民主選舉產生學生干部10名(含支部委員5名)。

(一)“小團體”建立

1、標准的設定

正如前文所述,“小團體”劃分的標准是靈活多元的,根據自動化1035團支部成員的實際情況共確定了以下幾類標准:生源地、生日月份、家庭經濟條件、入住宿舍、興趣愛好、支部角色、發展規劃等。支部直接管理者需在最短的時間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引導每一名成員熟悉自己所處的“小團體”以及這個團體中的其他成員。

2、建立的原則

為保証“小團體”后續活動的順利開展,團支部內部“小團體”的建立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

(1)多重性。無論參照哪種標准建立的“小團體”,其根本目的都是在成員共同屬性的基礎上尋求建立共同情感,進而促進支部成員之間的溝通交流,為防止“小團體”發展成為游離於團支部之外的“小群體”,因此支部中的每個人至少應該在兩個(含)以上的“小團體”中。

(2)合理性。要根據支部人數和成員實際設立“小團體”,數量太多,支部顯得鬆散﹔數量過少,“小團體”的作用無法發揮,且不同“小團體”的規模不宜差距太大。以自動化1035團支部為例,按照上述標准設立了若干個“小團體”,每個小團體的人數少則6人,多則10人。

(3)可控性。本模式中的“小團體”雖不同於支部的“正式組織”,但由於人為的引導,亦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非正式群體”,因此,對於團支部內部形成的對支部管理會產生負面效應的“小群體”,要及時分解到可控的“小團體”中去,簡言之,“小團體”對於支部建設要傳遞正能量。

按照上述標准、原則設立的“小團體”如不加以積極引導,極易發展成為一般意義上的“非正式群體”,對支部建設很難發揮積極作用,甚至有可能是消極乃至破壞作用,因此,“小團體”一旦形成,就必須開展一系列活動,進而增強團支部的凝聚力,這樣團支部建設才能顯得活力十足。

(二)活動的開展

兩年的時間,自動化1035團支部按照上述不同標准劃分為若干個不同的“小團體”,並以這些小團體為單位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支部活動。

1、立足支部成員自身實際劃分“小團體”開展的活動

這一劃分標准主要參照的是支部內部成員自身的一些客觀實際情況,如生日的月份、家庭所在地等開展活動。按照生日月份的不同,將支部成員分為8個“小團體”,即上半年3(含1、2月)、4、5、6,下半年9(含7、8月)、10、11、12,定期開展成員生日會。按照生源地不同將支部成員劃分為蘇南常州隊、其他蘇南隊、蘇中隊、蘇北徐州隊、其他蘇北隊5個“小團體”,開展了“我為家鄉盡份力”、“尋找碳足跡”等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

2、立足支部成員愛好特長劃分“小團體”開展的活動

支部成員作為一個個體,必然有各自的興趣愛好與特長,作為高職院校的學生,自動化1035團支部的同學同樣有廣泛的興趣愛好,譬如男同學喜歡運動,多數人喜歡打籃球,女同學則喜歡唱歌跳舞……對全體支部成員的愛好特長進行梳理分類,並按照一定的標准劃分成多個“小團體”,開展了諸如才藝大比拼、趣味運動會等支部活動。

3、立足支部成員身份劃分“小團體”開展的活動

所謂支部身份,即學生干部和普通同學的區別,自動化1035支部共有學生干部10人,分為5個小組,每組2人(含1名支部委員),再與普通同學組成8人左右的“小團隊”,大家分工協作,共同參與院、系以支部為單位的一些重大活動,如主題團日活動、團支部特色活動等。

4、立足支部成員寢室劃分“小團體”開展的活動

寢室作為同學們日常休息的場所,是支部所有成員大學生活共處時間最長的地方,以寢室為單位的“小團體”往往較一般的團體更易形成、也更穩定。自動化1035團支部以寢室為單位開展“最”主題寢室文化大賽、我為“蒲公英”岀份力——打工獻愛心支部創意活動,宿舍之間形成了趕、幫、超的優良氛圍。

5、立足成員發展規劃劃分“小團體”開展的活動

42名同學自入校以來對自己未來的發展都有不同的規劃,大致分為直接就業、轉本深造、自主創業三種類型,對於有直接就業意向的同學鼓勵他們參加院系的一些專業社團,參與技能大賽﹔對於有進一步提升學歷的同學成立學習會,支部內部定期舉辦小組交流、專題研討等﹔對於今后想創業的同學則推薦他們參加各級各類創業計劃大賽。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也加強了團支部的學風建設。

四、成效:

經過兩年在校學生、生活的實踐與探索,化整為零,活動引領,立足“小團體”的高校團支部建設模式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支部活力十足,集體凝聚力不斷增強

自動化1035團支部全體同學圍繞在院系各項活動中爭創優異成績的目標精誠團結,大家擰成一股繩,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支部先后獲得2010—2011學年系創意大賽一等獎、團支部合唱比賽二等獎、團支部特色活動一等獎,2011—2012學年系專題研討會一等獎、“我愛我的團”博客大賽一等獎、院“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二等獎、院主題班會競賽二等獎。其中團支部特色活動“擁抱微笑,陽光校園”首屆校園微笑節、“給力魔豆,幸福種出來”分別榮獲學院特色活動評選一、二等獎。

(二)成員綜合素質得到提升,優良班風、學風加速形成

支部42名同學全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其中,確定入黨積極分子24人,院優秀青年4名,系優秀團員5名,推優入黨人數7名,預備黨員4名。5人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3名同學在“2011年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中分獲一二三等獎。計算機A級通過率100%、英語三級通過率100%、四星級宿舍率100%、出操率達到99%。支部連續兩學年均被評為學院“先鋒文明號”優秀團支部。

(三)榜樣示范效應凸顯,團支部建設達到新高度

2011年、2012年自動化1035團支部在電氣工程系30多個團支部的學年考核中均位列第一,並先后被評為2011年度“江蘇省五四紅旗團支部”、2012年“江蘇省先進班集體”,成為學院自2001年升格以來的第一個省級五四紅旗團支部,也是我院目前唯一同時獲得省先進班集體和省五四紅旗團支部兩項省級榮譽的團支部。

五、創新之處

(一)立足“小團體”的高校團支部建設模式順應了“90后”大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彌補了單純依靠正式組織開展支部建設工作的不足,實現了學生個性發展與高校育人目標的統一。

(二)按照多重標准引導建立的“小團體”結合形式各異、內容豐富的團支部活動,有效解決了當前團支部日常工作中常見的“非正式群體”容易對支部建設帶來負面效應的問題,提升了團支部的凝聚力。

當然,該模式的成功運作需建立在作為支部直接管理者對支部成員的各項情況及時了解、准確把握的基礎之上,對於團支部的“小團體”該如何劃分?“小團體”怎樣引導等問題沒有統一的標准,應根據各支部、成員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靈活應變。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