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統一戰線(1945.8至1949.9) 【3】

2013年12月20日10:38   來源:山西統一戰線

(二)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及其成果

1946年1月10日至31日,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舉行。到會代表38人。國民黨代表8人,共產黨代表7人,民主同盟代表9人,青年黨代表5人,社會賢達(無黨派人士)代表9人。基本上形成了左、中、右三種政治勢力。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革命力量,力爭建立一個民主聯合政府﹔民主同盟基本上是中間勢力,主張通過和平改良方法建立資產階級議會制民主的國家﹔國民黨及其附屬青年黨,頑固堅持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國民黨一黨專政。由於三種政治勢力在建立什麼樣的國家問題上存在分歧,因此,在會上展開了尖銳復雜的斗爭。斗爭的焦點是軍隊國家化和政治民主化問題,實質仍是軍隊問題和政權問題。在會議進行中,中共代表與民主同盟代表本著求同存異的精神,在許多重大問題上共同商量,取得一致意見,在大小會議上,相互支持,並團結其他愛國人士結成反內戰、爭民主的聯盟,同國民黨展開了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

關於軍隊問題。與會三種勢力的代表一致主張軍隊國家化,但在如何實現軍隊國家化問題上,卻存在著重大分歧。國民黨堅持先軍隊國家化才能政治民主化,其用意就是要共產黨先把軍隊交給政府,再由政府給點民主,企圖以"民主"為誘餌,騙取共產黨的軍隊。共產黨堅持軍隊國家化必須以政治民主化為前提,否則,就等於把政治民主化事業的支柱的人民軍隊交給國民黨一黨專政的國家,斷送政治民主化事業。中間勢力主張國共雙方都交出軍隊,軍隊應立即脫離任何黨派關系,而歸於國家,達到軍令、政令之完全統一。希望共產黨在軍事上讓步,希望國民黨在政治上讓步。為了團結中間勢力,同國民黨右派作斗爭,中共代表在這個問題上作了有原則的讓步。周恩來表示中共贊同軍隊國家化的原則,但堅持軍隊國家化和政治民主化必須同時進行,兩者可以並行前進,歸於一途。經過反復討論,最后通過了軍隊屬於國家,軍黨分離,軍民分治等一般性原則,以及由國民黨、共產黨、美國代表三人小組繼續商定整編國共兩黨軍隊的辦法,從而挫敗了國民黨企圖取消人民軍隊的陰謀。

關於政權問題。首要的問題是改組國民黨一黨專政的政府,實現政治民主化。國民黨代表提出《擴大政府組織案》,聲稱不是改組,而是擴大“國民政府委員會”。依照其提案,國民黨在政府中佔有“特定程度的多數”﹔國民黨以外人士參加國民政府,須由主席向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提請選任﹔國民政府委員會隻有討論和決定“立法原則”、“施政方針”、“軍政大計”的權力,而無用人權﹔國府主席有相對否定權和緊急處置權,等等。可見,國民黨並不是要實行真正的民主和憲政,只是希望增加幾名黨外人士參加政府以裝潢門面,繼續實行一黨專政,妄圖在“統一國家主權”的名義下要共產黨交出解放區。中共和民盟代表當即識破國民黨的把戲,相繼反對這項提案。羅隆基指出,改組政府的目的在於使國家“由一人集權制,過渡到民主集權制”,“結束訓政完成憲政”,“各黨派能參加政府”。改組政府必須遵循三項原則:必須以共同綱領為施政共同准繩﹔共同決策機構,要真能決策﹔各方面人員參加執行機關,要真能執行。並提出七點質問,揭露了國民黨企圖一黨專政的用心。中共代表董必武支持羅隆基的發言,並強調指出,應當在有共同綱領的基礎上改組政府,改組后的政府應有權決定人選,政府的主要職員,大黨所佔的比例不要超過三分之一。經過艱苦的協商討論,會議通過《和平建國綱領》作為政府的施政綱領。綱領確定建立統一、自由、民主的新中國,保持國家的和平發展﹔規定政府委員會為最高國務機關,並擁有用人權﹔規定政府委員名額的一半由國民黨以外的人士充任,而所有涉及施政綱領之變更須有出席委員的三分之二贊成始得議決,等等。如果實行這樣的政府改組,國民黨雖然在其中仍佔有主要地位,但它已經不能為所欲為。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將擁有能夠保障施政綱領不致被曲解、變更、撕毀的否決權。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黨員學習微平台”
分享到:
(責編:閆妍)
相關專題
· 統戰百科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