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統一戰線(1945.8至1949.9) 【14】

2013年12月20日10:38   來源:山西統一戰線

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的報告和《論人民民主專政》中的統一戰線思想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勝利,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已被消滅,人民解放戰爭的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蔣介石的失敗和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已成定局。

中國共產黨為了迎接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做好思想、政策的准備,於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河北平山的西柏坡村舉行。毛澤東向全會作了《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全會討論了毛澤東的報告,並根據報告精神通過了相應的決議,批准了召開沒有反動派參加的新政治協商會議。毛澤東的這個報告和他在同年6月所寫的《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成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所通過的、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曾經起了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的理論政策基礎。

《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和《論人民民主專政》中關於統一戰線的思想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根據革命勝利后的基本矛盾確定了基本政策

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報告中指出:中國革命在全國勝利以后,“中國還存在著兩種基本的矛盾。第一種是國內的,即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第二種是國外的,即中國和帝國主義國家的矛盾”。據此,黨的七屆二中全會規定了黨在各方面應當採取的基本政策:政治上要鞏固和加強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依靠工人階級,團結農民階級和廣大的革命知識分子,這些是這個專政的領導力量和基礎力量﹔同時也要盡可能多地團結能夠和我們合作的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以便孤立反革命勢力,戰勝敵人,建設自己的國家。經濟上,沒收官僚資本歸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共和國所有,利用、限制城鄉資本主義,謹慎地、逐步地而又積極地引導個體農民和個體手工業經濟向著集體化方向發展。

(二)闡明了革命勝利后的國家性質及各階級在國家政權中的地位

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規定了即將成立的新中國的性質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同時,又闡明了各個階級在這個國體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第一,人民民主專政的基礎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聯盟,而主要是工人和農民的聯盟。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主要依靠這兩個階級的聯盟。第二,人民民主專政需要工人階級的領導,中國的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具有領導中國人民革命的資格。第三,在革命勝利后的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還需要盡可能地利用城市私人資本主義的積極性,以利於國民經濟的向前發展。這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要的。中國必須利用一切對國計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市資本主義因素,團結民族資產階級共同奮斗。但他們不能充當革命的領導者,也不應當在國家政權中佔主要的地位。第四,對於反動階級和反動分子,隻要他們不造反,不破壞,不搗亂,也給土地,也給工作,讓他們活下去,讓他們在勞動中改造自己成為新人。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黨員學習微平台”
分享到:
(責編:閆妍)
相關專題
· 統戰百科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