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普定縣新任命的18名副科級領導干部集體站在布依銅鼓十二調前“金盆洗手”,敲響銅鼓,齊念新編的《布衣銅鼓勤廉十二調》。據悉,這是普定縣組織部和紀委對新上任的干部進行的一次創新的廉政警示教育。
“金盆洗手”的方式雖被當地稱為創新廉政警示教育,但當這種形式見之於網絡、報紙之后,大多數人卻認為“作秀”的成分遠遠大於實際意義。誠然,干部上任若只是單純的“洗洗手”、“敲敲鐘”,而不能真正的“淨心”為民,那麼這種隻為吸引眼球的形式不走也罷。
我們清楚,當地有關部門只是想通過洗去手上的污穢這種方法,來傳達干部上任之后要兩手干淨、為官清廉的思想,從這個角度來看,“金盆洗手”的形式也未嘗不可。但是詞語的原意是指某些黑道人物發財后准備安享晚年,公開宣布改邪歸正。當地紀委把它用在干部任前廉政警示教育上,或多或少總有些牽強,違背了原有的詞義以及公眾的認知,引起輿論的誤解和非議也就在所難免。
隻“洗手”,而不能真正“淨心”,能否有益於反腐肅貪?且讓我們回顧最近因貪污腐敗而深陷囹圄的官員,不管是雷政富、趙明華,還是劉鐵男,想必他們曾經也接受過廉政教育,念過廉政誓詞,甚至自己也說出“要對得起工資,對得起職責,這是最底線,最起碼”之類的誓言。現在我們姑且把它當成一段笑料來看,難道當初多給他們幾個金盆,多洗幾次手,就能浩然正氣、一身清廉了嗎?
對待“金盆洗手”,或許我們不應反復糾結於他的性質,“創新”也好,“作秀”也罷,不妨用中性的視角,僅僅當成一種形式。而比起形式本身,“金盆洗手”想要傳遞給上任官員的廉政思想更應該得到我們的關注。
給干部“洗手”僅僅是廉政教育的第一步,“洗手”之后,更要“淨心”。有“洗手”、“敲鐘”的時間和精力,倒不如多讀一本好書、多入一家戶、多辦一件實事。要從干部的思想上做到筑牢防線,真正觸及到干部的內心,避免廉政教育流於形式,切實做到警鐘長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