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大学高职、陕西西安、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创新活动形式、打造组织品牌、关爱大秦岭、环保志愿行动
一、背景与起因
保护大秦岭是建设美丽陕西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每个大学生应尽的责任。“关爱大秦岭”环保志愿行动项目就在这样的的重要背景下诞生的,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一直深入推进实践育人和志愿服务育人工作,以“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为宗旨,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基层、服务社会,不断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在实践的熔炉中增长见识、砥砺品质、强化本领,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
学院紧密围绕“关爱大秦岭 保护母亲河”的活动主题,紧密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发挥学院地理学社、环保DIY俱乐部等环保社团的专业优势,依托学校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和青少年科学营项目,重点开展环保宣传教育、环境清洁公益行动、秦岭水土资源状况调查、生态移民实施情况考察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秦岭清洁行动及环保教育活动等四大方面的环保志愿专项活动,用独特的目光和专业的视角去观察、去体验、去思考,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成长锻炼。
二、做法
6.1暑期社会实践
暑期社会实践是该项目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参与群体范围最广的实践形式。多年来,暑期实践始终围绕民生话题开展,调研内容包括秦岭生态移民问题、生态保护、水土流失等,突出了“关爱大秦岭”的主题。暑期社会实践是学院全体学生的必修环节,学院结合学校文件精神,出台《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认定办法》,并规定每个学生毕业必须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方面获得2个学分,根据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和实践成果进行成绩评定。暑期社会实践具有完整的培训、实践及考核评估体系,具体培训内容包括社会科学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团队建设、财务制度、论文写作等。学院专业课教师担任实践团队的指导老师,为支队提供学术研究指导,对实践方向和内容进行把关。
项目组从2009年开始分别赴宝鸡凤县、安康紫阳、汉中勉县等进行秦岭生态保护、生态移民调查以及农村能源状况等考察实践等,制定调研问卷,通过实地调查、深入农户家中座谈、发放宣传单及调研问卷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认真撰写论文及调研报告,已经在重要以上期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汇编成果集5本;此外,组织学校第五届大学生环保创意大赛等活动,吸引大学生对秦岭保护的关注。暑期实践的成果形式多元,内容丰富,包括论文调查、新闻作品、调查报告、实践成果汇报及成果展览、实践总结表彰等,每年都会在校外媒体刊发多篇报道,并获得诸多校级以上奖项。
附:2009-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获奖名单
1.2009年陕西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2.2010全国“百纳杯”环保知识竞赛优秀组织奖
3.2011年陕西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标兵团队
4.2012年陕西省首届“保护母亲河”个人奖
5.2013年陕西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
6.2013年陕西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论文
7.2013 年陕西省秦岭环保志愿行动优秀环保社团
8.2009-2013年陕西师范大学社会实践优秀项目奖
9.2010-2013年陕西师范大学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奖
6.2寒假实践与双休日实践
除了暑期实践,学院每年都会有50-60名同学在院团委的组织和动员下赴秦岭部分地区参加寒假实践,一方面是进行初步的社会实践体验,另一方面也是为暑期实践做更充分的准备——不少寒假实践的选题都会在暑期实践中继续深入展开。在学期中,学院组织社团或班级团支部在双休日内赴秦岭七十二峪口,如南五台、太平峪等开展秦岭清洁环境清洁工作,对附近的群众开展环保理念宣传等一系列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
6.3环保宣教志愿活动
为了在小学生中积极普及环保知识,学院组织青年学子在师大附小、大雁塔小学等地分别以“秦岭的秋天”、“ 节约用水”、“珍惜粮食”等主题的环保教育课程,增强小朋友环保意识;同时共同组织参与环保志愿活动。
三、取得成效
学院团委一直以来高度注重学生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学生走入基层、了解基层。每年暑期学院通过项目化运作的模式,组织全院青年学生结合“保护大秦岭”的主题,结合学院专业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系统、旅游管理、水土保持与防治等专业实际,开展实践课题申报,经过项目评审及答辩,给与500-2000元的经费支持,每年大约有15-30项的项目获得资助,约有100余名大二、大三、大四年级本科生及50余名研究生参与暑期实践,寒假也有60余名本科生参与寒假实践。其中,暑期实践支队通常都由学院的老师、研究生带队指导。其余的同学按照“就近方便,按需组队,点面结合,小型多样,突出重点,重在实效”的活动原则,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企业,了解市情、了解社情、了解民情,提高团员意识、提高思想素质、提高实践能力,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社会实践活动。
同学们通过社会实践认识了真实的社情民生,对诸多社会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培养了“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的群众意识;在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上,参与实践的同学逐步学会在课外实践的过程中运用在第一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增强了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实践作为一个融会课内外知识的大课堂,在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同学们大学生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组织单位,学院团委连续多年被评为陕西师范大学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五四红旗团委。
从基层团组织建设的角度来说,“保护大秦岭”社会实践极大地调动了班级团组织成员参与团的活动的积极性,使学院团委的工作获得了有力的抓手,扩大了基层团委在广大青年团员心中的影响力,甚至极个别不是团员的同学也在参与了社会实践后对团组织产生了归属感。每年的春季学期,学院团委会组织一系列的实践动员、培训活动,并在每一场动员、培训之后及时收集同学们的反馈信息,以完善之后的活动。通过这样由点至面的方式,社会实践在基层团员中覆盖面广、参与度高,不仅使同学们取得了收获,也使团组织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中加强了自身建设、增强了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此外,学院团委引导同学们取得了诸多优秀的实践成果,产生了良好的校内外社会影响。
四、主要启示
4.1理念上的创新
突出了学生实践能力、科研意识、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服务社会能力的培养,要求项目申报过程突出科研项目的运作模式、实践过程突出学生学术精神的培养、结项过程突出实践成果的学术含量。
4.2模式上的创新
打破了传统社会实践过分强调“统一性”、“同质化”的倾向,注重结合学生专业实践和社会需要,形成了以科研项目申报立项方式进行规划指导社会实践的“项目化运作”新模式,有效提升了社会实践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4.3内容上的创新
在实践的主题和内容上,做到了“三个结合”: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与学生专业学习相结合、与地方发展需求相结合;在成果的产出和推广中,实现了“三个衔接”:与学科竞赛相衔接、与科技创新相衔接、与服务社会相衔接。
4.4机制上的创新
将社会实践纳入大学生素质拓展8学分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学生学术科研考核和综合素质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了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互补的立项组队机制;建立了教师对学生社会实践全程指导的机制。
4.5 培养方式创新
学院团委将实践工作与学生的学术志趣培养相结合,在提高学院本科生实践积极性的基础上,学院团委同时也注重培养其学术研究的能力,着实做到了由“实践”向“学术”的转化与结合。
相关专题 |
· 中国共青团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