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全國基層團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燕子磯街道:“青春同行 校地共建” 

2014年10月20日14:0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關鍵字】:街道城市社區、江蘇南京、服務青年、創新活動形式、“青春同行 校地共建”

燕子磯街道團工委在團區委及街道黨工委的正確領導下,以深入學習中國夢為契機,以“服務大局,服務社會,服務青年”為宗旨,切實加強共青團員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團的組織建設,使團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得到進一步增強。

系列活動一:發揮“4+1”捆綁的力量 有效服務青年

幕府山庄社區是為配合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長江二橋建設而興建的南京市第一個經濟適用房社區,用於安置原燕子磯鎮新勝村、興武村、楊梅塘村、笆斗村和曉庄村的征地拆遷農民。這樣的農民聚居社區與城市社區完全不同,社區建設面臨的問題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失地群眾就業,二是居民生活方式轉變。因此,2001年8月社區正式成立后,我們於當年10月即成立社區團支部,把工作定位明確為:幫助青年就業創業、服務社區文明穩定。但客觀來講,社區團支部人員有限、工作力量薄弱,開展活動往往力不從心。與此相對應的是,社區周邊高校、部隊、企事業單位眾多,資源比較豐富。因此,“眼睛向外、開門辦團”就成了我們工作的主要理念。在上級團組織的幫助下,團支部成立八年來,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資源整合的有效方式,從最初簡單的聯合開展活動,到成立社區青年工作聯誼會﹔從聯誼會發展到工作聯席會,再由聯席會制度進一步延伸為現在的社區“4+1”捆綁式團組織,團的基礎不斷夯實,服務青年、服務社區的能力和水平也不斷提升,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建立“4+1”組織模式,夯實社區團建基礎

2005年,在社區黨組織的關心支持下,我們以團區委開展團建創新試點工作為契機,在社區團建聯席會的基礎上,嘗試發展“4+1”的社區團組織模式。即:社區周邊的學校、企業、部隊、機關四類團組織與社區共建,社區團組織吸納共建單位負責人擔任團總支的委員,與我一同搭建社區團總支班子,明確責任分工,讓社區團建工作成為共建單位團組織負責人的一項工作職責,激發了共建單位的主體意識,有效提高了社區團建水平。中青報把“4+1”組織模式用了《捆綁的力量》一篇文章進行了報道,捆綁這個詞很貼切的反映了“4+1”組織模式,與工作聯誼會、團建聯席會等組織不同。在探索“4+1”的模式中,我們著力從捆綁的動力、制度和運轉等方面入手,使共建能夠發揮最大的效用。

第一,合作共贏,使捆綁更加有力。捆綁的力量來自於合作雙方的“共贏”,隻有共贏才是長期合作開展的內生動力和持久保障。就高校而言,其共贏點在於就近就便組織大學生參與社區服務,為其提供了更多的社會實踐和崗位見習機會﹔就企業而言,豐富的社區活動不僅傳播了企業文化,也增強了員工歸屬感和凝聚力﹔就機關部門而言,可促進其職能不斷向社區延伸﹔就部隊而言,與地方團組織開展“四聯”,是其工作重要內容。基於此,“4+1”的方式呼應了各方的利益需求,讓彼此在社區團工作中都能找到著力點,這使得共建由內而外產生了工作合力。

第二,找准項目,使捆綁更有方向。捆綁的力量體現項目的合作運行和培育中。在培育共建項目的過程中,我們圍繞社區建設的突出問題,在共同促進青年就業創業、服務社區和諧文明上形成共識,群策群力、優勢互補,結合社區階段性發展重點,找准工作切入點,先后與共建單位培育出志願服務、技能培訓、崗位對接、創業引導等特色合作項目。

第三,聯合考評,使捆綁更加有效。捆綁的效力來自於完善的制度。為了確保共建不落空、不走形式,按照團區委的要求,我們在建立了定期會商交流制度、活動登記制度的基礎上,更著重強化了“4+1”組織考核評估機制,年底對各共建項目、共建單位進行評估,並將結果及時反饋給團區委,由團區委與相應單位黨團組織溝通,作為考評“五四紅旗團組織”、“青年文明號”等創建工作的重要依據。

實踐証明,在捆綁的體系下,我們的“4+1”組織運轉越來越順暢。從05年開始試點,到發展至今,雖然因為共建單位搬遷等原因,合作的主體有所調整,但“4+1”組織模式卻不斷發展成熟為一種合作的理念,我們先后與中國藥科大學、南京城市職業學院、江蘇省特殊教育管理學院、江蘇高力集團、武警邊防連、武警指揮學院、區衛生局、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和區檢察院等團組織和青年組織進行共建,使社區團建力量得到壯大,社區團的工作手臂不斷延伸,服務社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二、推行“四雙工作法”,破解青年就業創業難題

有了“4+1”共建組織,社區團組織就可以大力依靠共建力量,特別是依托區勞動部門、學校、企業以及社會中介機構,緊緊抓住青年就業創業,這個黨政最為關心、青年最為需要的重點,摸著石頭過河,大膽創新實踐,邊摸索、邊總結、邊提高、邊推廣,社區青年就業創業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初步總結出了一套“四雙工作法”。

第一,“雙建”。就是建立台帳、搭建平台。社區團組織深入開展“進千家門、問千家情、解千家憂”的主題實踐活動,全面掌握社區青年就業創業現狀,建立了待業青年台帳、創業青年台帳、流動青年台帳等,做到對青年就業狀況、青年就業技能等“心知肚明”,夯實工作基礎。按照團區委的部署,社區團組織還先於勞動部門在社區成立了促進青年就業創業中心服務站,搭建了專門的工作平台。

第二,“雙選”。就是選樹青年創業典型、評選青年就業先進。我們積極參加團區委組織的十佳社區創業青年、十大外出務工青年等評選活動,選樹陳樹林、胡曉等一批先進典型,並邀請創業典型現身說法,開展了“學身邊人、做身邊事”活動,在社區營造了就業創業的濃厚氛圍。

第三,“雙推”。就是推薦就業崗位、推薦參加培訓。依托“4+1”共建,社區團組織與周邊很多單位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以此為基礎,挖掘周邊企業、學校的就業崗位,實現崗位對接。目前,社區團組織已經向江蘇高力集團推薦20多名青年從事營業員崗位,推薦10多名青年從事高校的后勤崗位,等等。我們還大力推薦有一定文化的青年參加各種技能培訓、創業培訓,126人拿到專業証書,周成的廚藝在區青年技能大賽獲獎,我們還把培訓引入社區,開展了兩場SYB培訓,培訓青年50多人。

第四,“雙帶”。就是團干部帶頭創業、團組織帶領青年創業。團總支副書記胡曉同志就是團干部帶頭創業的典型,現在已經創辦了三所幼兒園。在團干部的示范帶動下,唐潔、徐家全、高紅文等一批團員青年成功創業。對有創業意願的青年,團組織全程做好服務,組織他們參加SYB培訓,幫助辦理工商、稅務等相關手續。團總支已經幫助兩名創業青年申請小額擔保貸款。此次團區委組織的“成業棲霞”青年創業挑戰賽,我們也組織了6名青年參與。

三、緊扣“四個重點”,全面促進社區和諧文明

“4+1”共建組織立足於提升社區文明程度、轉變群眾觀念,以“相約雙休日、服務百姓事”社區志願服務站為平台,與地區各類志願服務資源建立長效對接渠道,緊緊圍繞四個方面,培育相對穩定的志願服務隊伍7支,打造日常化、分散化、規范化、持久化的志願服務項目15個,為加快社區群眾市民意識的轉變、提升社區文明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是圍繞青年的思想引領。社區要文明,青年要帶頭。為此,團組織開展了“家庭課堂”,引領正確的思想方向。根據社區青年家族式集中居住的分布特點,在大家庭中挖掘青年骨干,建立QQ群,重大事項、重點工作和重要精神都通過QQ群第一時間傳達給各位骨干,再由各位骨干召集家族中的青年利用節假日時間進行傳達和學習,是團的聲音能都最廣泛的傳達給每個青年。

二是圍繞群眾的實際需要。針對幕府山庄社區窮人多、矛盾多的特點,駐區企業、部隊和學校組織開展義診、理發、家電和灶具維修等實用型便民服務項目12項。依托學校、幼兒園等駐區單位資源,打造社區青年中心,成立了社區籃球社團、舞蹈社團、手工社團、讀書社團、書畫社團、象棋社團等6個青少年文化社團組織,會員達621名。

三是圍繞青少年的成長教育。我們成立了社區少工委,建立了6支雛鷹假日小隊,聘請民間藝人、退休老教授等擔任社區志願輔導員。依托金陵科技學院園藝系團組織,開展了“紅領巾綠化保護崗”、“綠樹認領”等活動,以青少年影響帶動社區家長參與到護綠行動中來。依托幕府山庄小學在社區成立誠愛基地、社區希望工程援助站以及青少年法律學校,開展“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區”創建,組織曉庄學院6名青少年教育工作專家和專業大學生,對12名“三失”青少年進行“三包一”的幫教矯正,舉辦了青少年成長系列講座,開展了青少年學法、知法、守法的教育和實踐活動。

四是圍繞社區的文明創建。社區團總支組織了26名青年交通文明勸導員,在社區路口開展交通文明勸導工作。組織36名青年志願者走訪1000多戶社區群眾發放文明城市創建問卷調查表。共建單位團干部組織成立了社區青年志願者義務巡邏隊,加強小區預防工作,之后吸引了社區青年自動加入義務巡邏隊。

系列活動二:我們在行動——“青春同行 校地共建”

為充分展現青年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引導大學生在實踐中學習,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圍繞服務社區建設與發展,服務青年成長成才的工作目標,街道團工委立足工作實際,發揮地方資源優勢,強強聯合,攜手南京特教學院藝術學院團總支開展“我們在行動 — 青春同行 校地共建”團建項目。

高校有著較為集聚的文化資源,而地方團組織有著廣泛的動員優勢和渠道資源。校地團委以服務青年成長成才、促進青年就業創業為目標,積極發揮樞紐型社會組織作用,充分發揮高校的文化優勢和地方政府的崗位優勢,共同創建高校團委和地方團委的“組織合作橋”、“社會實踐橋”和“愛心志願橋”,以三橋搭建為契機,力爭推動校地共同發展,贏得校地“雙贏”的工作格局。

一、創建高校團委和地方團委的“組織合作橋”

為充分發揮大學生團員和團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街道團工委充分利用各類社會資源,攜手特教學院藝術學院團總支共同創建高校團委和地方團委的“組織合作橋”。共建雙方秉承志願服務與專業特長相結合的原則,利用大學生志願者課余時間、周末時間及寒暑假時間,組織開展服務周邊社區的服務活動。通過構筑志願服務、文化交流、技能培養等平台,讓大學生走出校門,參與各類社區活動,增強大學生的服務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一系列活動的開展,既豐富社區居民的業余生活,促進社區和諧,同時也為廣大學生提供學以致用的平台。

二、創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橋”

為積極引導青年團員們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受教育,在實踐中長才干,街道團工委與藝術學院團總支攜手搭建“社會實踐橋”,開展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通過組織高校大學生走進社區,發揮學生專業優勢,開展系列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大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一是環保宣傳,愛護環境。為弘揚環境保護,創建綠色家園,街道團工委聯合藝術學院團總支,利用周末時間開展形式多樣的環保活動:組織大學生前往南京市風景區和街道周邊主干道開展義務撿垃圾活動,督查馬路衛生環境,用實際行動踐行雷鋒精神,營造文明整潔的出行環境﹔聯合社區團支部,開展“地球熄燈一小時”活動,鼓勵廣大社區居民為保護環境、生態家園盡一己之責﹔設計並印發環保宣傳單,前往景區、居民小區等地發放,同時通過張貼海報、懸挂橫幅等多種形式的宣傳,增強大家的環保意識﹔攜手社區團支部,開展“變廢為寶”學習課堂,鼓勵社區居民和青少年學習廢舊物品手工制作,實現廢舊物品再利用,節約社會資源。

二是藝術交流,學以致用。街道團工委與藝術學院團委共同搭建文化互動平台,動員廣大社區團支部積極參加與藝術學院團總支的藝術交流活動。通過在社區舉辦多場展現高雅藝術、弘揚民族文化的文藝演出,建設健康向上、富於時代特色的社區文化,樹立街道文化新風尚,全面提高團員青年和社區群眾的文化修養、文明素質、文化品位。

三、創建關愛殘疾兒童和留守兒童的“愛心志願橋”

一是愛心支教,關愛殘疾兒童。2008年4月,街道團工委與南京特教學院共同成立了“陽光特教站”,並成立了一支愛心支教志願隊伍,大學生志願者們學以致用,建立健全長效服務機制,全力幫助殘疾兒童。建立殘疾兒童檔案,了解這些特殊兒童學習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對關注對象進行長期的跟蹤服務,有針對性開展學業輔導、親情陪伴、素質拓展、自護教育、心理輔導等有針對性的活動,建立為殘疾兒童的健康成長搭建了一個健康成長的平台,用愛心支教倡導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精神。

二是打造品牌,關愛留守兒童。街道約有留守兒童200人。街道團工委聯合特教學院藝術學院團總支、共建企業及社區團支部,2010年,共同打造 “關愛留守兒童,共守一片藍天”品牌團建項目。

街道團工委和藝術學院團總支結合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共同開展“愛心志願服務”活動。街道廣募“藍天行動志願者”,特教學院藝術學院的大學生志願們擔當“代理家長”、“義務輔導員”,關心留守兒童的思想學習和行為習慣。建立假日“歡樂之家”,有針對性開展學業輔導、親情陪伴、素質拓展、自護教育、感受城市、才藝輔導等活動。

四、圍繞“我們在行動”,促進街道和諧文明

“我們在行動-青春同行 校地共建”立足於構建和諧街道,圍繞街道中心工作,促進地區文明發展。文明城市檢查期間,街道團工委聯合南京特教學院藝術學院,前后組織了54名大學生志願者,分別對迎查的重點路段進行衛生清查、文明勸導,志願者統一佩戴袖章,身穿紅馬甲,全天分批次輪流在街上進行巡邏,勸導行人,確保迎查的順利進行。

“我們在行動-青春同行 校地共建”的共建雙方共同整合社會資源、制定切實有效的工作機制等方式,通過建立“組織合作橋”、“社會實踐橋”、“愛心志願橋”等多項活動平台,街道團工委與特教學院藝術學院團總支建立長效對接渠道,努力探索團建發展新模式,打造團建服務品牌,為提升地區文明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實踐証明,隻有從青少年所思所想所需出發,才能更為效地調動青少年參與到團建工作中。我們燕子磯街道團工委將圍繞上級團委的中心工作,積極發揮團結青年、凝心聚力的作用,舉團員青年之力,銳意創新、重抓落實,以飽滿的精神面貌和扎實的工作成績,努力開創共青團工作的新局面。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