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南阳市内乡县板场乡派出所一名副所长和几名民警在开车执行公务途中,因前方一辆私家小轿车没有及时避让,便逼停对方,将其前挡风玻璃砸烂并试图开车门打人。昨天,大河报记者从内乡县公安局获悉,当事民警正在接受上级部门调查,砸车的司机系临时工,已被开除。但此“临时工”一说,遭到网民质疑。(7月31日《大河报》)
每每有事发生时,“临时工”便会闪亮登台,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故而,私家车被警方暴砸这一恶性案件中又出现“临时工”并不奇怪。当前,在国内“临时工”已经成为行政机构暴力执法和脱罪的主体。城管、保安、警察队伍都已一一呈现。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临时工成为风口浪尖上的“人物”呢?
首先,临时工毕竟是临时工,“临时”的特殊在观念上使他们不必有更多的顾虑、更多的约束、更多的经过培训教育;其次,临时工由于“准入”关口相对于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要低许多,因此相对而言,整体上讲,政治和业务素质要低一些,出事的概率就更高一些;最后,临时工遇到的环境和单位如果管理也混乱,正式职工和公务员素质也差,这样的大环境就更会“熏陶”他们为所欲为。
因此,聪明的领导就会招临时工,特别是可以通过乱收费乱罚款来弥补经费不足的单位或者财大气粗的单位,更是乐于招收临时工。一则可以收买人心,在进人问题上搞权钱交易或与其他部门利益互沾;二则临时工相较于正式工来说比较听话,又容易辞退,而且让正式工省了大量的工作,风险又可以让临时工担当。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推脱的借口,临时工屡屡也成为“政府说法”。不出事就是正式工,出了事都是临时工。风险低、好说话、能干事、拼政绩、易辞退,这些都是“临时工”身上显著的“标签”。故而,单位热衷聘请“临时工”,时常拿“临时工”来做“挡箭牌”也就见怪不怪了。
临时工的存在,不仅助长了相关单位的懒憜作风和侥幸心理,更让很多真正的责任人免于责任追究和法律制裁。“临时工”成“挡箭牌”切莫成为习惯。如果每一个公职部门在出现形象危机时,一般习惯用临时工作为危机公关的“挡箭牌”,作为缓冲本部门和公职人员不良形象的“灰色地带”,如此策略的后果,将直接导致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形象受损的同时,更让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受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