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专题报道>>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李方祥: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2014年01月20日15:10   来源:福建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全面改革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影响深远、意义重大。领导这样一场极其复杂、艰巨的改革,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是不可能顺利推进的。对此,《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

我们党不仅是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同时也是改革事业的领导者。我们的改革是有原则、有立场的,这归根结底表现为改革从根本上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党从倡导新时期改革事业的开始,就十分注意方向问题。邓小平在1985年8月会见外宾时明确指出:“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所谓社会主义方向,不是抽象的,在此次会见中邓小平具体谈到两个涉及社会主义方向的重大问题,即所有制和分配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公有制或者说国有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基础,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

邓小平提出的这个问题是我国35年改革始终坚持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基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强调指出:“改革开放的旗帜必须继续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必须牢牢坚持。”这一重要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决定》在总结我国改革的成功经验时明确指出:“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而这一切,应当归结为我们党制定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政治路线,这就是党的基本路线。只有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才能确保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深化党的建设各方面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提高党领导改革、推进改革的能力和水平

《决定》的一个突出亮点是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同时,《决定》还从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等方面,对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有新意的观点。

提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并把它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之中,这是新时期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一个崭新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90多年悠久历史的政党,是一个具有60多年全国范围执政历史的执政党。在党自身从诞生、幼年到成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系列比较稳定、相对成熟的制度。这些制度从总体上既保证了我们党的健康发展、壮大,保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又保证了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各项事业的能力和水平,从而使党的建设逐渐走向科学化。但是,这些制度的形成,既有革命战争那个特定年代的产物,也有来自学习苏共的经验和做法,还有来自我们党立足党情、国情基础上的独创。党的建设的这些制度,早已与我们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其中,有的经过长期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是党自身健康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有的已经明显滞后,或不适应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有的过去曾经起到重要作用,但现今不能够有效解决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的则是制度不健全或缺乏制度刚性,等等。这些都迫切需要在全面推进改革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决定》在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上,采取稳步推进的方针,既坚持了过去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同时又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比如关于党的纪检体制和制度的改革问题。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章规定,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实行同级党的委员会和上级纪委的双重领导体制。这种双重领导体制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其体制和制度的弊端也日益显现,特别是地方纪委受制于同级党委,无法独立开展监督工作。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此后10多年中央先后推行了一系列纪检体制改革,为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深化党的纪检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决定》明确提出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提出推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等等。这一重大改革方向,是从我们的党情出发,立足于长期实践探索而对党的纪检制度和体制做出的重大调整。

最近,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年)》正式发布,决定对涵盖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主要领域的现有党内各项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并抓紧制定和修订一批重要党内法规,力争经过五年努力,使党的建设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一规划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归根结底在于对党的领导充满信心

我国改革已经走过了35年不平凡的历程,从局部领域的改革已经延伸到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制度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从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深入到破除利益固化等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回溯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对党的领导的信心植根于党的光荣历史。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丰富的历史辩证法,它告诉我们,学习我们党的历史,可以从中增强我们对党的领导的信心。我们党在其90多年的历史上,完成了推进了三件大事,即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特别是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取得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举世瞩目,而这一切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可能实现的。近代以来中国政治舞台上,没有哪一个政党能够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对中华民族的进步起到如此巨大的推动作用。

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改革面临的矛盾之多前所未有,改革面临的难度之大也是前所未有。中国的改革事业处于一个新的重要关头,能否克服重重障碍和阻力,能否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能否在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上有所突破和推进,直接关系到改革事业的成败,这客观上必须依赖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来凝聚中国力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鲜明地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同执政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是密不可分的。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紧紧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进改革,这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也是我国改革事业顺利推进的前提。历史证明,我们党具有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完全有能力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编:吴斌、程宏毅)


相关专题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热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