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在基層還是“上面”,身份是“事業編”還是公務員,學歷是“專、本”還是“碩、博”等等,這些對工作不久的年輕干部而言,就是他們所擁有的、人們常說的不同“起點”。
現實中,常見一些年輕干部想著法兒地“朝上走”、“轉身份”、“升學歷”,多是想在“起點”上多加些碼,以期今后“前路”好走些、“前景”廣闊些。對此,就像一些老同志所說,“年輕人求上進是件好事”。但同時,筆者也另有一點愚見,那就是“起點”或許能決定一個人站立的“高度”,但不見得就能決定一個人遠行的“終點”。年輕干部爭取一個高的“起點”固然有其益處,但成長成熟、成就事業,最重要的還是要擁有一個牢固的“支點”。這裡說的“支點”是什麼?不是外物、外力,而是一個人內部的信念、追求和能力的集合,這種內化於心的“內力”,是一個人不斷進取所必須仰賴的支撐。
“支點”很重要,因為它是“小人物”撬動“大夢想”、干成“大事業”的關鍵所在。從名人的故事中,或許我們能感知的更為鮮活。聞名遐邇的“十大將”之首粟裕,實是“泥腿子”出身的農家娃,甚至連正規軍事教育都沒接受過,但他自小立志革命、信仰堅定,入伍從警衛班長干起,一路歷經炮火、意志不移,終在戰場立下赫赫戰功﹔江蘇華西村被譽為“天下第一村”,它曾經的老書記吳仁寶深受群眾擁護愛戴,但說到底,吳仁寶不過是一個“農民企業家”、“村干部”,但他之所以能干出一番偉業,靠的不是多厚的“底子”、多大的“平台”、多高的“位子”,而是他興村致富的強烈願望、先行先試的大膽魄力和艱苦奮斗的頑強意志,是不懈的努力,讓他帶領村民成就了華西村的傳奇﹔還有“新東方”集團的俞洪敏,作為當代“80后”心目中尤為突出的“勵志”典型,他一直被眾多年輕人奉為“偶像”,這不是因為他有北大的畢業証書,也不是因為他有著過億的“昂貴”身價,而是他白手起家、不屈不撓、艱辛創業故事裡所傳遞出的信念之光和精神力量…這一個個“例証”,都是“支點”改變人生、成就事業的鮮活“注腳”。
對年輕干部而言,“起點”只是出發時腳下那條起跑線,但“人生是場馬拉鬆”,事業更“其修遠兮”,在漫長征程中,“起點”的影響作用會越來越小,甚至逐漸變得“微不足道”,古人說,“行百裡者半九十”,能否真正成長為棟梁之才、練得真功夫,更多時候需要的是信念、心智和理想等這些精神要素構成的持續的支撐。
也許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支點”,但絕非與生俱來就非常堅韌。年輕干部與其盲目或功利地的去拔高“起點”,不若靜下心來,立足“起點”,細心體察,在本職工作上、從手頭正在干的事中找到鍛煉能力、磨礪心性、增加歷練的契合口,把熱情和精力實實在在的投入到推動工作、服務群眾的實務中,干一行愛一行、干一行專一行、干一行精一行,在“執著”的實踐中明確自己的追求、找到奮斗的目標,不斷提升謀事的膽識與干事的能力,在踏踏實實的“過程”中沉潛、積澱,耕耘並收獲“精神的財富”,打磨出人生與事業的強大“支點”。
古希臘物理學家阿基米德曾說,“給我一個支點和一根杠杆,我就可以撬動地球”,這句話頗為生動的描述了杠杆定理,更淋漓盡致的說明了“支點”的重要性。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但無論何時何地,古往今來的眾多事實都充分說明,一個人要想成器、成事、“立功”、“立名”,都離不開修煉“內功”,而對當下的年輕干部來講,最值得思考體悟的也許就是:錘煉過硬的“支點”,很多時候,比獲取有利的“起點”來得更為緊迫,更為重要,更為有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