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說起單位考核中的一件趣事:領導打分環節,一位公認為工作態度、能力皆一般的干部,考核成績居然遠超那些干事踏實、成績突出的同事。事后,大家紛紛討論其“成功秘訣”,結論是該同志“能說會道”、“經常在領導面前訴苦”。許多老同志不禁感慨,“真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一句荒唐言,卻包含無數辛酸淚。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故事並不新鮮。一個單位有“老實人”就會有“聰明人”,有務實者就會有務虛者,而事情的結果常常是前者失意,后者得利。“會哭的孩子”之所以“有奶吃”,一方面是因為投機者的“失德”。老實人總是執著於做事,沒有到處訴苦的心思和精力,而那些善鑽營者卻經常將時間花在“做人”與“造勢”上,習慣人前人后各一套,而且從不會錯過任何表現或者訴苦的機會。更有甚者,為了訴苦,沒有苦處也要創造苦處,沒有機會也要創造機會﹔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領導的“失察”。領導干部由於各方面的原因,缺少對下屬工作的全面了解,隻能在評價時偏聽偏信。
“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如果成為一種官場“潛規則”,不僅會讓老實人吃虧,讓投機鑽營者得利,更可能讓那些原本老實做事的干部逐漸對“會干的不如會說的”產生認同感,將精力從“干”轉移到“說”上。
干部考核的過程和結果很大程度上會成為干部做事的風向標,因此,必須讓“會哭的孩子有奶吃”這一“自然法則”從干部考核與管理中消失。筆者以為,可以從三點做起。一是要“善養”。要持續加強對干部“德”的培養,提高其服務意識和實干精神﹔二是要“善選”。在干部選拔任用中更注重從“實績”出發,多看其怎麼做而非怎麼說。三是要“善察”。領導干部要在平時多關注下屬工作,多征詢意見,不憑一面之詞和個人喜好妄下結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