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鳳呈
2014年01月22日08:1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全面深化改革的發令槍已經打響,“改革”無疑已是我們時代最令人振奮的熱詞。俗言,“給錢給物,不如給個好干部”。可以說,一個地方領導干部的精神面貌,決定了這個地方的改革氣象。因而,改革要涉過險灘、啃下硬骨頭,也要善養領導干部的改革精氣神。
《論語》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作為改革的關鍵推動者,領導干部自己行得是不是“正”,錘煉得夠不夠“硬”,直接關系改革政令的落實成效。己身不正,焉能正人?從這個意義上講,修身養氣,以身作則,是推進改革的無聲號令,也是最有力的動員令。
貪腐是改革的大敵,面對手中權力,領導干部尤應崇廉尚潔。改革深水區,面對的是利益調整、資源配置,領導干部難免會面臨“糖衣炮彈”的考驗。倘若缺乏修養自覺,不去擰緊思想之弦,筑牢拒腐防變之堤,怎能抵擋各種利益的誘惑?如果不練就金剛不壞之身,遠離“帶電的高壓線”,又遑論成為深化改革的中堅?
古人說得好,“傷風害理,莫甚於私﹔暴物殘民,莫大於賄”,要想贏得群眾信任,凝聚改革共識,就必須徹底祛除私念,真正做到秉公施政、執政為民,避免淪為改革“絆腳石”。“心底無私天地寬”,不為私心所擾,不為物欲所惑,心胸就大、格局就寬,也就更能望長遠、謀大局、干正事。
改革是認識論更是方法論,需要領導干部虛功實做。朴素的道理告訴我們,干部舍得出真功實勁,改革才會有真績實效。全面深化改革,涵蓋創業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子女上學、看病就醫、生態保護等諸多方面,樁樁件件都涉及群眾的切身利益和長遠利益。沒有實干的崇尚與修煉,沒有實績的注重與追求,那些以民生福祉為價值訴求的改革決策、措施就可能落空,改革也很難贏得群眾信任和支持。
攻堅期的改革,更需要勇毅。倘無那麼一股子“闖”的勁、“破”的氣,就難以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更難以在改革深水區“長袖善舞”。隻要是有利於群眾利益的事,有利於長遠發展的事,領導干部就應敢於擔責、理直氣壯,大膽嘗試、勇於創新。同時,敢擔當絕非瞎干、蠻干,更不是拍腦袋、拍胸脯。多接地氣、多察實情,常到群眾意見大、矛盾問題多的地方做功課,運用智慧和勇氣,化大事、要事、難事為真事、實事、好事,方能最大限度凝聚改革的前進合力。
孟子曾說,“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領導干部應當有這樣的境界和追求。秉正氣,養清廉,守公道,重實干,多勇毅,則改革之精氣神,必內充乎胸,外化於行,推動改革一路斬關奪隘、漸入佳境,創造無愧於黨、無愧於民的成績。
《 人民日報 》( 2014年01月22日 04 版)
相關專題 |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