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高达699万,比去年增加19万人,但招聘岗位数却比往年下降15%,这一涨一落让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细看浙江,预计今年就将有40多万名毕业生求职就业。
近期,市委党刊《杭州》杂志社推出第33期西子“我们论坛”,以“助力就业青春添彩”为主题,旨在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提出结构性就业难题解决的思路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议。
确立一种全新的就业理念
孙银标 杭州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
从长远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涉及家家户户,不仅事关重大,而且没有止境。我谈三点想法。
首先,要强化一种就业难的危机意识。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一直在采取多种措施。但我认为,不管措施如何得力,就业的难题只能有所缓解,不可能彻底解决。这是因为,僧多粥少、供不应求的状况并不是阵发性的,而是持续性的。一方面,不仅每年有五六百万高校毕业生要找工作,大量未就业的历届毕业生也需要安置,同时还有数目可观的社会富余人员在等待就业。这是一个连年增长的刚性需求。而另一方面,行政单位大多满编,事业单位空额很少,还有不少单位出于成本因素,喜欢反聘退休人员和招用低学历临时工,再加上各类企业因在岗人员相对稳定,需求空间也越来越小。这一客观现实,造成了择业需求与就业供给之间的矛盾。如果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学非所用,甚至学而无用的问题就会越来越突出,最终不仅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会影响高校教育成果的最终体现。所以,无论是毕业生本人、学生家长,还是高校以及从事就业安置工作的部门,都应该强化一种就业难的危机意识,并让这一意识渗入高校招生、学校教育以及专业选择、能力培养等相关工作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未雨绸缪,谋划于事先,于就业的困境中开辟出一条新路。
其次,要确立一种全新的就业理念。按照传统的就业观,大学毕业就该找一个比较体面、比较稳定、收入较高,而且与所学专业比较对口的工作。由于这些工作的公开招聘往往面向的是在职人员,所以高校毕业生往往难以如愿以偿。因此,有关各方,尤其是毕业生本人,必须直面现实,彻底转变观念,确立起一种全新的就业理念。这一理念,首先要“新”在对就业内涵的更为宽泛的理解上。一个大学毕业生,只要已开始从事获取相应报酬的社会活动,无论是在编的还是编外的、长期还是临时的,皆可视之为“就业”。其次要“新”在对现有的单位体制和人员身份的淡化与漠视。不管是哪一行,也无所谓行政、事业、国有、集体,无所谓合资、独资、私营、个体,只要有一个可供自己施展才能的平台,都可以是择业的首选。再次要“新”在对自主创业的推崇与追求。在努力争取政府安置、企业吸纳的同时,要致力于自我开拓就业阵地,或个人独闯,或几个人合作,或办厂、开公司,或做中介、搞服务,甚至是开小店、摆地摊等等,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以我为中心拓展空间,创造机会,凭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实现自己的就业梦。
再次,要营造一个积极的就业环境。这就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努力做好思想铺垫、创业扶持和舆论引导工作。学校和家庭,不仅要根据社会所需人才的结构变化,帮助在读学生努力提高能力素质,增强“可就业性”,而且要结合校园生活注重做好毕业生就业前的思想铺垫工作,使他们一走出校门就有充分心理准备,能从容面对现实,适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期望值,以一种全新的观念和务实的态度,积极破解就业难题。作为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要在抓好发展,努力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重点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工作,特别是要在政策上、经济上、技术上向自谋出路、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实行明显倾斜。同时,要充分运用宣传舆论工具,正确解读就业形势,对就业工作进行正确引导;要大力宣传就业安置的先进单位和先进经验,尤其要大力宣传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并将其列为杭州“最美现象”大力予以褒奖,使大学生自主创业在我们杭州渐渐蔚成一种新风,形成一股潮流,为建设幸福和谐杭州作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