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全国基层团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团委——化整为零,活动引领,立足“小团体”开展团支部建设

2014年09月26日13:4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团委——化整为零,活动引领,立足“小团体”开展团支部建设

【关键词】:高校 江苏常州 团组织建设 激发组织活力 小团体 活动

作为共青团的最基层组织,团支部是连接团员和上级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团支部的建设与管理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一个功能健全的优秀团支部不仅能够促进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及学习成果。电气工程系自动化1035团支部紧密围绕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结合“90后”大学生特质,立足支部“小团体”建设,以活动为引领,对高校团支部建设的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背景与起因

(一)理论背景

20世纪初的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史上最著名的事件之一,它发现并证实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提出了“非正式群体”的概念,并进一步提出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新观点——“人际关系学说”。这一理论将人定义为“社会人”,并强调“非正式群体”在组织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群体中人与人的关系决定了成员的满足度,进而影响整个组织的效率。

(二)现实需求

当“90后”成为高校校园的主体,有关“90后”大学生思想、素质、行为以及心理特点的探讨屡见不鲜,批评表扬、客观主观……众说纷纭,不管多少观点,有一点大家基本是达成共识的,那就是“90后”普遍张扬自我个性。这对高校团支部建设中一些传统的管理理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如何变堵为导?如何实现青年学生个性发展与高校育人目标的统一?

鉴于以上相关理论背景与现实需求,化整为零,活动引领,立足“小团体”的高校团支部建设模式应运而生。

二、化整为零,活动引领,立足“小团体”的高校团支部建设模式的概述

所谓“化整为零,活动引领”是指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将一个团支部参照不同标准划分为若干“小团体”,立足于这些“小团体”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以达到有效推动团支部建设的效果。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是“小团体”的建立要把握好化整为零的标准,这个标准不是固定的、单一的,而是灵活的、多元的,须根据支部成员的实际情况进行设定与调整。二是考虑到活动的效果,“小团体”必定不同于团支部的一些“正式组织”如班委、团支委等,鉴于组成上人为的引导,因此也不等同于完整意义上的“非正式群体”,而是两者的有机结合。

三、具体实施

该模式在电气工程系自动化1035团支部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得以运用。自动化1035团支部共有成员42名,其中:男生26人分布在5个宿舍,女生16人分布在4个宿舍;14人来自苏南,10人来自苏中地区(泰州、扬州、南通),18人来自苏北;共有家庭贫困学生9人;经民主选举产生学生干部10名(含支部委员5名)。

(一)“小团体”建立

1、标准的设定

正如前文所述,“小团体”划分的标准是灵活多元的,根据自动化1035团支部成员的实际情况共确定了以下几类标准:生源地、生日月份、家庭经济条件、入住宿舍、兴趣爱好、支部角色、发展规划等。支部直接管理者需在最短的时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引导每一名成员熟悉自己所处的“小团体”以及这个团体中的其他成员。

2、建立的原则

为保证“小团体”后续活动的顺利开展,团支部内部“小团体”的建立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多重性。无论参照哪种标准建立的“小团体”,其根本目的都是在成员共同属性的基础上寻求建立共同情感,进而促进支部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为防止“小团体”发展成为游离于团支部之外的“小群体”,因此支部中的每个人至少应该在两个(含)以上的“小团体”中。

(2)合理性。要根据支部人数和成员实际设立“小团体”,数量太多,支部显得松散;数量过少,“小团体”的作用无法发挥,且不同“小团体”的规模不宜差距太大。以自动化1035团支部为例,按照上述标准设立了若干个“小团体”,每个小团体的人数少则6人,多则10人。

(3)可控性。本模式中的“小团体”虽不同于支部的“正式组织”,但由于人为的引导,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非正式群体”,因此,对于团支部内部形成的对支部管理会产生负面效应的“小群体”,要及时分解到可控的“小团体”中去,简言之,“小团体”对于支部建设要传递正能量。

按照上述标准、原则设立的“小团体”如不加以积极引导,极易发展成为一般意义上的“非正式群体”,对支部建设很难发挥积极作用,甚至有可能是消极乃至破坏作用,因此,“小团体”一旦形成,就必须开展一系列活动,进而增强团支部的凝聚力,这样团支部建设才能显得活力十足。

(二)活动的开展

两年的时间,自动化1035团支部按照上述不同标准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小团体”,并以这些小团体为单位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支部活动。

1、立足支部成员自身实际划分“小团体”开展的活动

这一划分标准主要参照的是支部内部成员自身的一些客观实际情况,如生日的月份、家庭所在地等开展活动。按照生日月份的不同,将支部成员分为8个“小团体”,即上半年3(含1、2月)、4、5、6,下半年9(含7、8月)、10、11、12,定期开展成员生日会。按照生源地不同将支部成员划分为苏南常州队、其他苏南队、苏中队、苏北徐州队、其他苏北队5个“小团体”,开展了“我为家乡尽份力”、“寻找碳足迹”等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2、立足支部成员爱好特长划分“小团体”开展的活动

支部成员作为一个个体,必然有各自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自动化1035团支部的同学同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譬如男同学喜欢运动,多数人喜欢打篮球,女同学则喜欢唱歌跳舞……对全体支部成员的爱好特长进行梳理分类,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多个“小团体”,开展了诸如才艺大比拼、趣味运动会等支部活动。

3、立足支部成员身份划分“小团体”开展的活动

所谓支部身份,即学生干部和普通同学的区别,自动化1035支部共有学生干部10人,分为5个小组,每组2人(含1名支部委员),再与普通同学组成8人左右的“小团队”,大家分工协作,共同参与院、系以支部为单位的一些重大活动,如主题团日活动、团支部特色活动等。

4、立足支部成员寝室划分“小团体”开展的活动

寝室作为同学们日常休息的场所,是支部所有成员大学生活共处时间最长的地方,以寝室为单位的“小团体”往往较一般的团体更易形成、也更稳定。自动化1035团支部以寝室为单位开展“最”主题寝室文化大赛、我为“蒲公英”岀份力——打工献爱心支部创意活动,宿舍之间形成了赶、帮、超的优良氛围。

5、立足成员发展规划划分“小团体”开展的活动

42名同学自入校以来对自己未来的发展都有不同的规划,大致分为直接就业、转本深造、自主创业三种类型,对于有直接就业意向的同学鼓励他们参加院系的一些专业社团,参与技能大赛;对于有进一步提升学历的同学成立学习会,支部内部定期举办小组交流、专题研讨等;对于今后想创业的同学则推荐他们参加各级各类创业计划大赛。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也加强了团支部的学风建设。

四、成效:

经过两年在校学生、生活的实践与探索,化整为零,活动引领,立足“小团体”的高校团支部建设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支部活力十足,集体凝聚力不断增强

自动化1035团支部全体同学围绕在院系各项活动中争创优异成绩的目标精诚团结,大家拧成一股绳,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支部先后获得2010—2011学年系创意大赛一等奖、团支部合唱比赛二等奖、团支部特色活动一等奖,2011—2012学年系专题研讨会一等奖、“我爱我的团”博客大赛一等奖、院“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二等奖、院主题班会竞赛二等奖。其中团支部特色活动“拥抱微笑,阳光校园”首届校园微笑节、“给力魔豆,幸福种出来”分别荣获学院特色活动评选一、二等奖。

(二)成员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优良班风、学风加速形成

支部42名同学全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其中,确定入党积极分子24人,院优秀青年4名,系优秀团员5名,推优入党人数7名,预备党员4名。5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3名同学在“2011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计算机A级通过率100%、英语三级通过率100%、四星级宿舍率100%、出操率达到99%。支部连续两学年均被评为学院“先锋文明号”优秀团支部。

(三)榜样示范效应凸显,团支部建设达到新高度

2011年、2012年自动化1035团支部在电气工程系30多个团支部的学年考核中均位列第一,并先后被评为2011年度“江苏省五四红旗团支部”、2012年“江苏省先进班集体”,成为学院自2001年升格以来的第一个省级五四红旗团支部,也是我院目前唯一同时获得省先进班集体和省五四红旗团支部两项省级荣誉的团支部。

五、创新之处

(一)立足“小团体”的高校团支部建设模式顺应了“90后”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弥补了单纯依靠正式组织开展支部建设工作的不足,实现了学生个性发展与高校育人目标的统一。

(二)按照多重标准引导建立的“小团体”结合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团支部活动,有效解决了当前团支部日常工作中常见的“非正式群体”容易对支部建设带来负面效应的问题,提升了团支部的凝聚力。

当然,该模式的成功运作需建立在作为支部直接管理者对支部成员的各项情况及时了解、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对于团支部的“小团体”该如何划分?“小团体”怎样引导等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应根据各支部、成员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灵活应变。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