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全國基層團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北京師范大學:“‘五·四’我在”歷史劇重現"五·四"風雲

2014年10月20日16:4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北京師范大學:“‘五·四’我在”歷史劇重現"五·四"風雲

【關鍵詞】:大學高職 北京 引導青年 提升團員素質 “‘五·四’我在” 歷史劇

1.創新案例名稱:“五·四”我在——“五·四”風雲的重現與啟發

2.創新主體: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 2013級本科社會工作團支部

3.這一創新是如何產生的?

3.1最開始的想法來自於哪裡?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歷史,本就是一幕幕活劇。而我們,就是做了該做的事——拍一部歷史劇,讓歷史鮮活,讓精神傳承。

五四精神,不應只是望而生畏的文獻,而更應該是讓人可親可近的,血肉豐滿的人物,所展現的正能量。

這一刻你就是匡互生,你就是繆伯英。歷史就在你的手中流淌。此時此刻,你不再是你,你是英魂的傳承。

這一刻你就是大明星,你就是閃耀者。目光就在你的臉上聚焦。此時此刻,你不再是你,你是舞台的中心。

——我們的劇就是這樣的機會:給精神繼承發揚的機會,給先賢豐滿形象的機會,給常人改變歷史的機會。

3.2誰想出來的?

是團支書王浚銘的提議

3.3創新過程中,參加創新的人員都有誰?

團支書王浚銘,班長林穎楠,學習委員周沁雪,文藝委員張蕾,宣傳委員劉思彤,生活委員呂艾艾參與主要創新策劃過程﹔莫鑫、曹薇等社會工作系全體同學參與具體活動的實施﹔北師大模擬聯合國社團金禹希、王禮佳、吳浩男等三人,北國劇社周弘祚、劉霄臨等為活動細節給予意見和建議。北師大辯論隊的王瑤、楊迪之與魏文璐為辯論環節設計了戲劇中的相關程序。另外班主任周群英老師、學院辦公室趙猛、李亞琳、馮偉光老師也為活動提供了不少建設性意見。

4.創新屬於哪種類型: 

屬於團員隊伍及團干部隊伍建設。

5.創新面向的對象是誰?具體能為對象做什麼?

面向在校大學生群體。本次主要是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內部,之后將嘗試擴展至全校。

能夠為同學們提供愛國主義教育的機會。

能夠為在校大學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

·開放式的設計讓擅長策劃的同學大施拳腳

·與其他社團的同學進行交流讓擅長溝通同學展示風採

·歷史劇的演出讓有表演天分的同學得到舞台

·協調組織的工作讓這方面能力突出的同學增加集體感

·事后的征文活動讓文筆優秀的同學顯示才華

6.創新之后是如何實施的?

關於可行性研究,我們曾經在團委會議上進行三次協商,分別進行了備案計劃的選擇投票、活動時間的商討和具體操作的細節敲定。

詳細步驟:

一、重回“五·四”時(五月四日-五月八日)

查找五四前后的重要文獻,尤其是各大報刊媒體對五四的報道,體會了陳獨秀、李大釗等先賢導師對革命及其自身參與的評價論述。

七日晚,在校內組織觀看《我的1919》。

在五月八日晚進行資料收集和觀影交流。

在交流中組織討論:作為“五·四”北師的政府官員、學校領導、學生領袖或普通學生,你會怎樣做?根據不同的角色興趣,同學自然分組,共分為了普通學生、學生領袖、學校領導和政府官員四個小組。討論形式為組內分享,代表發言。一輪發言后,各小組其他成員還進行了補充。同學們各抒己見,其間學生領袖組同政府官員組就“學生是否應當通過游行示威來表達意見”問題展開了隨機辯論。思想碰撞的同時,也為第二部分活動提供了參考和准備。會后表示願意參加下一步校園劇活動的同學在團支書處進行了報名登記,初步確定了校園劇的參與人員與大致分工。

二、重現“五·四”境(五月九日-五月二十一日)

1. 內部准備。對同學們查找的背景資料進行整理還原,同時對相關同學進行角色分組。參與演員對資料進行了進一步查找研讀,構思大致場景,把握人物定位,體會人物性格。在討論中基本確定了角色的台詞、動作和表演的節奏等細節。同時對參演人員進行衣服尺寸測量。

2. 外部支持。由團干部聯系北師模聯參與過哈佛模聯——歷史危機組的同學,學習具體組織經驗,重點把握幾個關鍵性環節,探究更多歷史細節(人物性格與言論,服飾、設施等),注重歷史的真實、准確、豐滿。

同時向藝術與傳媒學院的教師和北國劇社的同學詢問相關的舞美效果與環節設計,在允許的條件下力求接近歷史原景。向馬克思主義學院、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院就當時中國與世界的關系進行詢問,使表演內容更加豐富立體。與校、院辯論隊及熙言辯論社中有經驗同學探討辯論環節的設計。

3. 細節商討。在外部的指導意見匯集之后,對組織環節、時間場地安排、服裝美術、人物動作和台詞、邀請嘉賓等問題再次加以細化和確定。

彩排歷史。按照初步設計,校園劇共三幕:

第一,學生領袖與學生論道中國之出路﹔

第二,學生領袖與校園領導的探討﹔

第三,學生領袖帶領學生與政府當局的論辯。

彩排過程中邀請了藝術與傳媒學學院專業教師參與點評。針對表演過程中的部分環節,老師提出了寶貴的修改意見。參演人員在吸收老師意見后對自己負責的角色進一步加以揣摩和完善,並在彩排過程中相互討論指點,不斷改進,精益求精。

正式還原。參考意見,在原有的版本基礎上再加工以后,形成最終版本並再次編排,最終在正式表演中實現了較為滿意的歷史還原。表演邀請相關嘉賓參加,獲得了一致好評。

校園劇表演結束后,同學們對觀看后的感受進行了一小時左右的交流。

三、重評“五·四”事(五月二十二日至五月二十五日)

對“五·四”新的理解,對整個活動中對各個環節乃至各個成員的想法、意見和建議,同學們向本系的公共郵箱進行投遞,並且不限最終結束期限。郵箱的匿名性使大家可以暢所欲言﹔對於優秀的觀點,在征得本人同意后在系的討論組裡進行展示。截止五月二十五日,已有十幾位同學參與了討論和展示。

首次演出后,同學們對部分台詞、布景、道具等提出了修改意見和建議,經過團委成員和參演人員的協商后選擇可行合理的部分進行了優化。經過幾個月的籌備,將在2014年九月開學后進行第二次演出。

7.實施過程需要什麼資源支持?

網絡、通訊、資金、人員、黨組織、團組織、場地、其它(請注明)

需要歷史專家為台詞細節把關﹔需要學校提供更大的場地來實現公演擴大影響﹔需要媒體特別是電視、網絡、報紙等宣傳。鑒於我們並沒有過多的經驗,需要的資源可能不能一時列全。

8.創新實施的效果如何?

原來的活動設計是以本系為主,最后演出時影響達到了全院,超出了影響力的預期﹔在活動后的討論中,同學們各抒己見,可見活動對大家的教育影響同樣達到了效果﹔在活動后參與者得到了自我價值的滿足,活動讓大家很好地展示了自己的才能。

9.您認為創新體現在哪裡?

大學生群體有其特殊性。當代大學生更有與之前不同的鮮明特征:更加追求個性、追求自我權利﹔相應的,活動如果不夠吸引人,在當代大學生之中更加難以產生吸引力、擴大影響力。所以創新不應該為了創新而求異創新,而應“新”在突破原有手段的局限,最大程度提高活動的吸引力、影響力。

我們的創新同樣不是為了追求創新而另辟蹊徑,而是選擇了歷史劇這種形式比較成熟、在內容上又大有可為的形式。同時,在大學校園內,並不是隨時可以提供出演歷史劇這種機會。這種既傳統又創新的方式,在我們看來能最大化吸引力和影響力。

在活動流程的創新上,我們不再只是一個人或幾個人“拍腦袋”,而是在團委內部討論,同時注重吸收老師、同學合理性建議,存在爭議的部分尋求專家的建議進行再論証。這樣能夠以民主性創造吸引性,合理的集中意見又保証了效率。

理念的創新上,我們並沒有拘泥於一定的口號,而是付諸了實踐。因為我們的理念概括起來就是人人參與、人人閃光、人人快樂。

信息時代的創新,自然少不了信息技術的應用。經過事前的策劃,我們在流程上進行了優化,增加了征文活動“我看五四”,同時鼓勵大家對活動進行評價,給出意見與建議。這些活動的平台都是兼顧傳統渠道基礎上,重視新社交媒體尤其是QQ、微信等社交軟件。新穎便捷的方式也讓更多人參與其中。

形式、內容、理念,我們均做到了包容兼蓄,突破創新。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