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晉
[摘要] “二十四史”是毛澤東讀了一生的書。毛澤東閱讀、批注、評論、運用“二十四史”,常常體現出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論家的鮮明觀點。對毛澤東攬史,可從五個方面來分析:從不回避,甚至有意彰顯像嚴謹的歷史學家那樣的讀史情懷﹔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特別是階級史觀,對中國歷史發展運動線索進行整體評述﹔帶著濃厚的情感,關注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和國家的統一,關注中國歷史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創造發展﹔對“二十四史”記載的內容,採用批判分析的方法﹔毛澤東讀史、評史、用史的目的,是古為今用,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借鑒治國理政方法。
[關鍵詞]毛澤東﹔“二十四史”﹔階級斗爭史觀﹔國家民族立場﹔批判分析方法﹔古為今用
“二十四史”是毛澤東讀了一生的書,也是在他手中最為沉重的一部書。
“二十四史”體現中華民族和中國社會發展過程,蘊藏中國歷史演變規律,包含豐富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各方面知識、經驗和智慧。毛澤東從青年時代起就閱讀這部大書,1952年添置乾隆武英殿本的線裝本“二十四史”后,又開始有計劃地完整閱讀。為方便讀史,他還促成“二十四史”的整理、《資治通鑒》的標點和《中國歷史地圖集》的編繪工作。
毛澤東一生好史。用他1964年《賀新郎•讀史》中的自陳來形容,恰似“一篇讀罷頭飛雪”。
一、史家閱讀情懷
毛澤東讀史,方法很靈活,總是聯系到書中的一些人和事,補充閱讀其他書籍。比如,1964年12月29日,他寫信給田家英:“近讀《五代史》后唐庄宗傳三垂岡戰役,記起了年輕時曾讀過一首詠史詩,忘記了是何代何人所作。請你一查,告我為盼!”他根據自己的記憶,寫下《三垂岡》一詩,后經查實,是清代詩人嚴遂成所作。
由此可說,毛澤東讀“二十四史”,其實是廣義的說法。配合讀“二十四史”,他時常閱讀《資治通鑒》、《續資治通鑒》、《綱鑒易知錄》和宋、遼、金、元各朝紀事本末等史書。在這些書中,先看哪一本,后看哪一本,毛澤東也有一定套路。這從他1962年讀幾本史書的順序可看出些端倪。9月20日,他要《宋史》,工作人員送去了《宋史》和《宋史紀事本末》。11月23日,他要其他各朝紀事本末。11月24日,他又要《續通鑒紀事本末》。由此推測,毛澤東這段時間可能是在研讀《宋史》。在讀《元史》的時候,他明確地說:看完《元史》,再看《通鑒紀事本末》,而后讀《續通鑒紀事本末》。讀“二十四史”和讀“通鑒”、“本末”,在毛澤東看來是一體的,能起互補之效。
推薦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