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一篇讀罷頭飛雪”

——毛澤東與“二十四史”概議

陳晉

2013年10月17日08:2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對“二十四史”,毛澤東讀得比較多的是《史記》、《前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南史》、《舊唐書》、《新唐書》、《明史》等。有的看了許多遍,像《舊唐書》、《新唐書》基本上從頭至尾都有批注、圈點和勾畫,其中的一些人物傳記,至少看過五遍以上。在不同場合,毛澤東從不回避,甚至有意彰顯他所擁有的像歷史學家那樣的閱讀情懷。

1959年5月28日,他送一本《后漢書》給林克,讓他研究歷史,要他讀其中的黨錮傳、董卓傳,讀《三國志》裡的曹操傳、郭嘉傳、荀攸傳、程昱傳、賈詡傳、劉曄傳、夏侯淵傳、田疇傳等。毛澤東還對林克說:西漢高、文、景、武、昭較有意思,東漢兩頭均無意思,隻有光武可以讀。

1964年5月12日,毛澤東在濟南聽取國家計委領導小組匯報工作時,又說:“現在被書迷住了,正在讀《南史》、《北史》。《舊唐書》比《新唐書》好,《南史》、《北史》又比《舊唐書》好些。《明史》看了我最生氣。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比較好,明武宗、明英宗還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盡做壞事。”

1965年3月4日,毛澤東在《后漢書》封面上批示,“送陳毅同志閱”,並在封面上還具體寫明要看該書中的陳寔傳、黃瓊傳、李固傳,還批示“送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彭(真)一閱”。1975年,毛澤東已經病魔纏身,仍然堅持讀“二十四史”,有8冊《晉書》的封面上,分別留下他用顫抖的筆跡寫的“1975,8”,“1975,8再閱”,“1975,9再閱”等字樣。

“二十四史”中的各朝史,於一千多年間逐步成書,雖體例大致相同,但史家的編纂背景、個性素養、史識史筆各不相同,各書在史料的准確性,史識的深刻性,史筆的生動性上,也參差不齊。毛澤東讀“二十四史”,不僅讀原著,還習慣評論作者寫法和注家注解方面的短長,並給予史學上的評論。

可舉兩例,來體會毛澤東像歷史學家那樣的閱讀旨趣和見解。

關於《后漢書》。毛澤東的評價是:“寫得不壞,許多篇章,勝於《前漢書》”,“李賢好。劉攽好。李賢賢於顏師古遠甚,確然無疑”。這裡提到的三人,唐代的李賢注有《后漢書》,唐代的顏師古注有《前漢書》(即《漢書》),宋代的劉攽是治漢史的大家。看得出,毛澤東讀兩部《漢書》,很關注后人的注解。他對顏師古注的《前漢書》,評價不是很高,曾說過:顏師古在注文中剛才講這個字或者這一句是什麼意思,下一篇沒有隔好遠,他又重復,然后又重復,甚至重復那麼好幾遍。毛澤東稱贊李賢,是因為李賢注《后漢書》,注重搜集大量史料,補充原著的不足。劉攽曾協助司馬光同修《資治通鑒》,專任編修漢史部分,並對《后漢書》作了按語,后附入《后漢書》中。毛澤東讀《后漢書》,顯然注意到劉攽的按語,甚至有可能參照《資治通鑒》中的漢史部分一起讀的,故有所比較,覺得劉攽治漢史,有超過前人之處。

關於《三國志》。毛澤東特別推崇裴鬆之的注。他在一個批語中說:“裴鬆之注三國,有極大的好處,有些近於李賢,而長篇大論搜集大量歷史資料,使讀者感到愛看。‘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其此之謂歟?譬如積薪,后來居上。章太炎說,讀三國要讀裴鬆之注,英豪巨眼,不其然乎?”的確,西晉陳壽寫《三國志》后,不斷有他未用過的史料發現。南朝宋代裴鬆之廣泛地搜集這些新史料來注釋《三國志》,所注文字數量,幾與原文等同,引用魏晉人著作達200多種。

記錄和反映毛澤東閱讀、批注、評論、運用“二十四史”的著述已出版不少。有他留下的讀“二十四史”的批注、圈點和勾畫,如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出版的《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中央檔案館整理出版的《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毛澤東批注二十四史》﹔有身邊工作人員或其他當事人寫的大量回憶,以及研究者編撰的各種書籍,如龔育之、逄先知、石仲泉《毛澤東的讀書生活》,張貽玖《毛澤東讀史》、陳晉《毛澤東讀書筆記解析》,以及蘆荻的一些回憶文章﹔更有人們熟悉的《毛澤東選集》、《毛澤東文集》、《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和各種專題文獻集,其中有不少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引用和評論。

毛澤東閱讀、批注、評論、運用“二十四史”,所傳達的遠不是一般史家的胸懷,而常常是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論家的鮮明立場。他的讀史立場,突出體現在以下方面。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趙晶)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毛澤東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