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一篇讀罷頭飛雪”

——毛澤東與“二十四史”概議

陳晉

2013年10月17日08:2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三、國家民族立場

毛澤東讀“二十四史”,常常帶著濃厚的情感,關注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和國家的統一,關注中國歷史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創造發展。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發展,雖不斷經歷統一和分裂的斗爭,但總體上傾向於統一。對此,毛澤東讀“二十四史”,有過整體的評價。1975年5月30日,他讓蘆荻給他讀《晉書》、《南史》、《北史》中的一些人物傳記,隨后發表評論:我們的國家,是世界各國中統一歷史最長的大國。中間也有過幾次分裂,但總是短暫的。這說明各族人民熱愛團結,維護統一,反對分裂。分裂不得人心。《南史》和《北史》的作者李延壽,就是傾向統一的,他的父親也是搞歷史的,也是這種觀點。這父子倆的觀點,在李延壽所寫的《序傳》中說得十分明白。

毛澤東不僅鮮明表達國家統一立場,還提出對歷史上的某些分裂局面,也應該從促進國家發展和促進中華民族實現更深刻統一的角度,作辯証分析。對漢末以降幾百年的動亂和分裂,史家評價不一。毛澤東的看法則別具一格。1975年6月18日,他同蘆荻具體談到對魏晉南北朝歷史的看法,其立足於國家民族立場的讀史情感,展露無遺:

漢武帝以后,漢代有幾個大軍事家、大政治家、大思想家?到東漢末年,儒家獨尊的統治局面被打破了,建安、三國,出了多少軍事家、政治家啊!漢末開始大分裂,黃巾起義摧毀了漢代的封建統治,后來形成三國,還是向統一發展的。三國的幾個政治家、軍事家,對統一都有所貢獻,而以曹操為最大。司馬氏一度完成了統一,主要就是曹操那時候打下的基礎。諸葛亮會處理民族關系,他的民族政策比較好,獲得了少數民族的擁護。這是他的高明處。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的廣大沃土,全面地得到了開發,生產技術普遍提高了。這是經濟上的發展。許多少數民族,紛紛入主中原后,戰亂頻仍,南北對峙,這不好,但民族大融合,大家庭在新的組合中穩定了,文化也交流了,豐富了。謝安文韜武略,又機智又沉著,淝水之戰立了大功,拖住桓溫也立了大功,兩次大功是對維護統一的貢獻。桓溫是個搞分裂的野心家,他想當皇帝。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果漢代隻有僵化的經學,思想界死氣沉沉。魏晉南北朝時代是個思想解放的時代。

此番論述,有史有論,高屋建瓴,不能不說眼光獨到。

正是基於國家民族立場,毛澤東一向主張為歷史上擔受罵名的商紂王、秦始皇和曹操三人“翻案”。

關於商紂王。毛澤東多次談到,他是“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

關於秦始皇。毛澤東1958年11月在鄭州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期間多次講:秦始皇第一個統一了中國,統一了原來各國的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變分封制為郡縣制。這些事關中華民族興盛的大事,能說不是好事嗎?秦始皇還在陝西關中開鑿了有名的鄭國渠,長三百余裡,可灌溉農田四萬余頃,直接於生產有益,於人民有益。秦國也因此富強起來,能說這不是好事嗎?

秦始皇最受詬病的有兩點,一是焚書坑儒,一是專制獨裁。對這兩點,毛澤東認為“當然是壞事”,但也主張作些分析。他說:秦始皇焚書坑儒把百家爭鳴的生動局面給挫折了,但也不是什麼書都焚,什麼儒都坑,他焚的是“以古非今”的書,坑的是孟子一派的儒。秦始皇有獨裁的一面,也有高度集中統一領導的一面,二者有區別又有聯系,高度集中統一是統一中國取得成功的積極因素。秦始皇看准全局情況后,善於調動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到主攻方向上來,有很大的決心和氣魄,敢於力排眾議,不聽那一套動搖軍心的話。

關於曹操。毛澤東推動為曹操平反,也是看重他在天下割據大亂之時統一北方、改革時弊、發展生產方面的貢獻。西晉陳壽《三國志》推崇曹操,明朝羅貫中《三國演義》貶損曹操。對此毛澤東多次作過分析。1958年11月20日,他在武漢同陶魯笳等人談到:《三國志》是把曹操看作歷史的正面人物來敘述的,而且說曹操是天下大亂時期出現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三國演義》把曹操寫成奸臣,現在我們要給曹操翻案。曹操統一北方,創立魏國,抑制豪強,實行屯田,興修水利,發展生產,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和發展,是有功的。那麼,這個“冤案”是怎樣造成的呢?毛澤東認為源於封建正統觀念。他1959年2月同林克談到:《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不是繼承司馬光的傳統,而是繼承朱熹的傳統。南宋時,異族為患,所以朱熹以蜀為正統。明朝時,北部民族經常為患,所以羅貫中也以蜀為正統。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趙晶)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毛澤東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