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平安中国的浙江实践——写在枫桥经验诞生50周年之际

周咏南 朱海兵

2013年10月11日10:12   来源:浙江日报

原标题:平安中国的浙江实践

核心提示:

这,是一场令人震撼的罕见大考——最高级别的红色预警响起,强台风“菲特”10月来袭,浙江多地汛情告急,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巨大威胁。

这,是一份使人振奋的精彩答卷——和风雨较量,与时间赛跑,大灾面前,浙江党政军民充分展现了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决战决胜的抗洪精神。

这,更是一种让人心安的熟悉感觉——不论是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还是持续多年的金融风暴;不论是社会转型的种种阵痛,还是经济先发的“成长烦恼”……这些年来,面对各种严峻考验,浙江人的心态越来越坚强而自信,行动越来越坚定而有力。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推广枫桥经验50周年,也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带领十一届浙江省委作出平安浙江建设重大决策的第十个年头。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近10年来的事实证明,从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到全力建设平安浙江,浙江由此呈现出来的民富与民安齐头并进的和谐发展态势,使5400万浙江人更有信心,也更有力量,一起迎接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挑战,共同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为建设平安中国、实现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平安是什么?

1500多年前,有一位老人,用手中的笔描绘了一个“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

50年前,有一群村民,用自己的行动叙说了一个“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朴素愿望。

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平安,是执政之基、发展之本、群众之福。

从古代陶渊明憧憬的理想社会,到当代诸暨群众创造的枫桥经验,都在告诉我们同一事实——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无不对太平盛世殷殷以盼,无不为现世安定孜孜以求。

从革命战争到共和国成立,从改革开放到科学发展……党的历代领导人也都在用不同方式告诉我们同一道理——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

今天,平安中国,作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选择、实现中国梦的首要保障,正被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思考、放到两个百年宏伟战略中谋划,正以浩荡之势渗透到大江南北、知晓于千家万户、普惠至13亿国民。

今天,平安浙江,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倡导、十一届浙江省委于2004年初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经过近10年一以贯之的落实与坚持,使浙江始终呈现民富民安齐头并进的和谐发展态势。

在很多专家眼中,平安浙江,已然成为创新发展枫桥经验的最佳范本,已然成为建设平安中国的先行样本:

人们看到,近10年来,浙江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始终走在全国前列,被公认为全国最安全、社会公平度指数最高的省区市之一;

人们看到,近10年来,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一直居各省区首位,也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省区市之一;

人们看到,近10年来,浙江刑事发案、信访总量、安全生产各项主要指标均保持零增长,并已开始呈现总体持续下降的良好态势;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带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平安建设的关键所在。平安浙江建设的实践证明,只有党委、政府重视,“一把手”亲自抓,才能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才能把平安建设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启示之一:领导带头是关键

有3次下访,已在平安浙江的建设史上刻下了深深印记。

金华浦江县西部山区村民忘不了: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20省道浦江县马岭至浦阳段,年久失修。2003年9月18日,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把下访的第一站放在浦江。他仔细听完村民代表的诉求,并征求省交通厅负责人的意见后,当场拍板:这是一条山区群众的“小康之路”,改造工程要尽快。2005年10月,全长19.8公里的20省道浦江段全线贯通,昔日的盘山公路变成如今的致富大道,村民为此寄出一封盖有97个村民委员会鲜红印章、代表20多万村民的感谢信。

衢州衢江区后溪镇村民忘不了:浙赣铁路将该镇划分成南北两部分,铁路以北8个行政村的1.2万人,出行仅靠一座下穿式立交桥,每逢雨天积水,村民只好冒险从铁道上穿行,时常发生意外死亡事故。但因涉及部门较多,一直未能妥善解决。2011年6月10日,时任省委书记赵洪祝到衢州下访,明确要求“早动工、早完工、早受益”。村民们说,这是为他们办了件大实事、大好事。

杭州富阳市场口镇村民忘不了:今年9月17日,省委书记夏宝龙径直到该镇暗访调研,进村入户,察民情,问民生。这是一个多月来,他第3次直接到田间地头问百姓冷暖,察干部作风。在场口镇华丰村,夏宝龙了解到,52岁的村民朱雪春因30年前上山砍树时压坏身体,瘫痪至今,生活艰难,当即表示联系医生诊治,并掏出1000元表示慰问。次日,朱雪春就被送进浙医二院治疗,他感激地说:“党的关心点燃了我对生活的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率先倡导并身体力行的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制度,是领导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创新发展枫桥经验、重视社会和谐稳定的最直接、最生动体现。

正是在下访接访中,十一届浙江省委对浙江从资源小省跻身经济大省之后遇到的“成长烦恼”,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更深刻的思考,形成了一个高瞻远瞩的重大战略决策——2004年5月,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作出关于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决定。

正是在下访接访中,历任省委领导以十年如一的表率行为,带动各级领导干部全力践行“贵在落实,贵在坚持”的重要精神——2004年以来,省、市、县领导干部5万余人次参与接待群众20多万批次,全省信访总量大幅下降,形成了“领导干部下去多了,信访群众上来少了”的良好局面。

富裕和安定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富民与安民是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

近10年来,虽然历经党政换届、人员变动,但一任接着一任、一届接着一届,在省委领导的率先垂范下,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坚持发展枫桥经验、深化平安浙江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作为各级领导干部的“第一责任”,作为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的具体实践,摆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来谋划和推进,自觉用实干和实效回应人民群众对平安浙江的新期待,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相关部门共同抓、干部群众参与抓”的平安创建格局,确保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平安建设以来,全省11个省辖市、90个县(市、区)都获得过平安称号,其中有3个市、64个县(市、区)连续8年被评为平安市、县(市、区)。

如今,在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50周年之际,在中央提出全力推进平安中国建设之际,一个催人奋进的新口号已在浙江叫响——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省委书记夏宝龙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新要求: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全面深化平安浙江建设,以时不我待、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再树率先之志、再谋平安之策、再强和谐之基,努力建设基础更牢、水平更高、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平安浙江,以平安浙江成效为平安中国建设作贡献。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民富与民安,缺一不可。平安浙江建设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大平安”理念,同时搞好两张报表,一张“经济报表”,一张“平安报表”,才能统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形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方面工作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