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咏南 朱海兵
启示之七:长效机制是保障
有一种鼎,虽不起眼却重胜千钧。
“这两只平安鼎,捧得太不容易了,它凝聚着所有嘉兴人的心血。”嘉兴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翁勤雄说。在嘉兴市平安办,平安鼎放在一个很明显的位置,“仿佛时刻都在提醒我们,平安建设一丝一毫也放松不得。”
平安建设以来,嘉兴市已连续8年蝉联平安市,所辖县、市、区实现平安创建“满堂红”,群众安全感满意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今年还被评为全国综治优秀市。
率先成立新居民事务管理局,使外来农民工在全国率先“转型”为新居民;率先就平安考核扣分情况,每年约谈相关部门领导;率先在乡镇、街道建立党委政法委,选调政法部门优秀干部下派担任政法委副书记、委员;率先探索实施综治进民企做法……
“嘉兴的这些创新探索,最后都成为了一个个行之有效的机制。”省平安办有关负责人分析认为,嘉兴之所以能成为全省唯一实现“八连冠”、“满堂红”的市,与该市及时健全完善平安建设的长效机制分不开,“有了有力的机制保障,平安建设的各项举措才能真正长期坚持,真正落到实处。”
事实上,从平安建设一开始,浙江就十分重视“打基础、管根本、治长远”的平安机制建设:
建立党委常委会定期分析社会稳定形势制度,像经常分析经济形势那样经常分析社会稳定形势;出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若干规定、关于加强应急机制建设等新法规;积极探索和总结推广乡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等富有创造性的做法,首创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还被写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尤为引人关注的,还有颇具浙江特色的平安考核。
平安建设以来,浙江始终坚持“平安不平安,老百姓说了算”,出台《浙江省平安市、县(市、区)考核办法》,每年修订评审条件,严格考核奖惩,既在统计报表上体现平安,更在群众感受中体现平安,努力创造群众真实感受到的平安,真正认可、满意的平安。
群众关注什么,就重点考核什么。每年初组织省级各部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逐条逐项征求意见,及时调整完善考核内容和权重。今年4月,省平安办抽调人员对全省11个市的60个县(市、区)平安建设情况进行暗访,发放调查问卷2100份,随机走访群众2000余人,为修订评审条件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考核结果不搞“终身制”,每年由省委、省政府对当年获得平安称号的市、县(市、区)授“平安牌”,连续3年成为平安市、县(市、区)才获授“平安鼎”。
群众怎么评价,考核就怎么计分。每年委托省统计局,对各市、县(市、区)群众安全感满意率及平安建设知晓率、参与率等进行抽样调查和分析评价,计入考核总分。今年,还首次委托第三方机构,对部分县(市、区)进行测评。省平安办还每年4次组织人员到各地暗访检查、随机走访,将暗访结果作为平安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群众是否满意,决定考核是否通过。我省始终强调在考核评价一个地方平安建设成效时,不是看发了多少文件、开了多少会,而是看矛盾纠纷是否化解了,案件和事故是否下降了,突出治安问题是否解决了,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是否提高了,真正做到以结果论英雄、用成效来说话。把15项事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特大案(事)件,设定为“一票否决”;把辖区内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到85%以上,作为申报平安市、县(市、区)的前置条件。去年,全省90个县(市、区)中有86个达到了平安县的标准。
平安与富裕共存,和谐与发展同举。
浙江,因为发展而成为一片热土,也因为平安而成为一片乐土。
顺民心、合民意、保民安、促民富、造民福。近10年来,5400万浙江人无时不刻都在感受平安浙江这个民心工程所带来的无限暖意和幸福。
如今,平安中国的新号角已经吹响。
浙江人有决心,也有信心,建设基础更牢、水平更高、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平安浙江,为建设平安中国、实现中国梦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