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咏南 朱海兵
启示之五:以人为本是核心
有一张网,正在惠及生活在之江大地的所有人。
“网格服务访万家,帮困解难像自家;创和维稳靠大家,干群合心大赢家。”
这是舟山市普陀区桃花镇拆迁办副主任庄文光自编的顺口溜。他还有一个身份:青龙社区网格23组组长。
桃花镇于2008年率全省之先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活动以来,庄文光和组员们频繁地进村入户,串百家门、知百家事、解百家难、连百家心。5年来,他也从一个原本容易“得罪人”的拆迁干部,成为居民口中的“文光侄子”、“阿光兄弟”。
网格23组的居民向记者讲起一口老井的故事。那口老井,年久失修,漏水严重,又因四周樟木蔽日,井台青苔丛生,很不安全。走访中,听到群众的反映后,庄文光立即联系修理人员,日夜监工修缮。10余天后,大家重新拥有了一口既安全又干净的水井。
“只要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也会把我们当家人。”庄文光总结5年来的网格工作心得时说,“网格走访,不是完成任务、摆摆样子,而是要和老百姓交朋友,解决问题。”
如今,“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已在浙江所有乡镇(街道)推开。全省19.8万余支“不撤走的服务队”,专兼职管理人员34.6万名,正在努力使之江大地的每一片土地都有人精细管理,每一户人家都有人贴心服务。
平安建设中,我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把提高群众工作能力作为最根本的能力来抓,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坚持用脚步丈量民情,既办实千家万户的大事,也办好一家一户的小事,以真心服务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护。坚持把“脚板”与“鼠标”、“面对面”交流与“键对键”沟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建立政务微博、民生微博、民情QQ群等方法,搭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新平台,有效提升新形势下社会沟通能力和服务群众水平。
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
在杭州市余杭区,我们了解到,该区在2004年初成立了全国首个镇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心,又在去年初把全区20个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率先统一更名为社会服务管理中心。“这不是简单的更名翻牌,而是整合资源、拓展功能,将综合治理、人民调解、计生、劳保、民政、城管、环保、工商、税务等所有与老百姓有关的职能集中在一起,通过社会服务管理中心这一大平台,提供一条龙、一站式服务。”余杭区委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张金泉介绍说,这一转变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服务管理理念。
如今,浙江所有乡镇(街道)已完成从综治工作中心向社会服务管理中心的“转型升级”。
走访浙江各地,我们还发现,从杭州的“片组户民情联系”、宁波的81890民生服务热线、丽水的“手绘民情地图”,到衢州的“三民工程”等,一个个富有地方特色的社会服务管理品牌,正在惠及一方百姓。
我们还发现,从县(市、区),到乡镇(街道)、村(社区),已实现全覆盖的3万多个便民服务中心、9万多名代办员,用实际行动兑现“群众最需要什么服务,就提供什么服务”的承诺,扎实推进公共服务全覆盖、均等化。
我们还发现,从开网店“售卖”便民服务的杭州上城区“紫薇原点·红淘服务站”,到集诉求处理、舆情监测和民生服务于一体的象山网络民情会办中心,再到打造“24小时不下班的网上政府服务”的镇海网络问效平台,一项项富有全新时代特色的创新探索,不断给人惊喜。
“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法治,是和谐的基石、稳定的保证。平安浙江建设的实践证明,只有把平安浙江建设与法治浙江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法、理、情”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体现公平正义,才能让老百姓打心底信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