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咏南 朱海兵
启示之三:源头治理是根本
有一群人,老百姓一有需要就会出现。
都说“家丑不可外扬”,可在诸暨市枫桥镇,很多人都会把自己“丢面子”的事向他倾诉;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镇里居民发生矛盾,都乐意接受他的调解。
他叫杨光照,是诸暨市公安局枫桥镇派出所退休民警。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提起枫桥经验,人们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这三句话。63岁的老杨,亲身见证了枫桥经验的发展历程,而他自己也用18年的调解行动,实践这一经验。18年来,他成功调解案件2500多起,光记录本就写了110本。
采访时,贵州人龙粉书等人刚好专程赶到枫桥镇派出所老杨调解中心,向老杨当面表示感谢。她的哥哥在上虞一处虾塘里意外猝死,老板陈宝均是枫桥人,他把老杨等人请去调解。“我们当时想,陈老板叫老家的人过来调解,自然是老乡帮老乡,怎么可能公平公正。”龙粉书一开始将信将疑。
然而,老杨等人去现场察看,到派出所了解案情,很快就把案子理得一清二楚,分析更是入情入理,让她心服口服,“老杨的话很有人情味,将心比心,几句话就道出了我们这些亲属的真实诉求和担忧。”
当天下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陈宝均先支付两万元善后,其余16万元先交由老杨保管,等相关事宜全部处理完毕后再转交死者亲属。结果,老杨还没回到枫桥,陈宝均已把余下的16万元汇进了他的账号。
在浙江,像老杨这样受群众欢迎的人民调解员,多达16.7万名。82岁高龄的杭州文晖街道打铁关社区居民王义毛,就是其中之一。
2008年8月,老王和其他4位老人一起,自发成立社区和事佬协会,调解邻里间矛盾纠纷。老人想不到他们的“吃螃蟹”行为,很快就在杭州全市推开,更以“小事不出楼道,大事不出社区”的实践特色,被誉为新时期维护基层稳定的枫桥经验“城市社区版”。
“我们和事佬,不仅要做社区的信息员、政策的宣传员,更要做矛盾纠纷的调解员。”老王说。目前,杭州市2924个社区(村)全都建立和事佬协会,两万多名和事佬活跃在大街小巷,已化解6万余起基层矛盾纠纷。
积“小安”,方能成“大安”。建设平安浙江,关键在基层、关键在落实、关键在实效。
在平安建设中,浙江充分运用枫桥经验依靠群众就地解决问题的优势,牢固树立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满意导向。深化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等制度,千方百计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当地、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实源头治理这篇文章。
这10年,各地坚持把调解优先作为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基本原则。全面建立县、乡、村三级调解工作平台,完善警调、诉调、检调等衔接和联动机制,积极推行建立1300余个医患关系、劳动争议、交通事故等行业性专业调解组织。全省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其中去年调解矛盾纠纷56万多件,调解成功率达98.1%。
这10年,各地坚持把维护群众权益作为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治本之策。注重从决策源头预防矛盾,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统筹兼顾各方关切,努力使决策的过程成为倾听民意、改善民生、化解民忧的过程。2006年,开展重大项目、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试点。目前,省、市、县三级全部建立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2010年以来,全省评估重大事项10477件,停止或暂缓实施499件,最大限度地防止了因决策不当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人民群众是枫桥经验的动力源泉,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真正的铜墙铁壁。平安浙江建设的实践证明,只有专群结合、群防群控,让群众广泛参与到平安浙江建设中来,才能构筑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沿防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