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咏南 朱海兵
启示之二:民富民安是前提
有一场攻坚战,正在浙江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
苕溪、钱塘江、曹娥江、甬江、椒江、瓯江、飞云江、鳌江,从北到南的八大水系,千百年来,在10万平方公里的浙江版图上蜿蜒曲折,滋养生灵万物,孕育浙江文明。
可曾几何时,有着江南水乡美誉的浙江,不仅缺水,还遭遇严重的水环境污染。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2004年开始,我省连续开展了以八大水系为重点的“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和“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
如今,被视为浙江转型升级突破口的新一轮“811”行动正全力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进入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一条条母亲河,也正在逐步恢复原有的风采——
在浦江,两个月不到,近万个无证(照)水晶加工户全部取缔;在台州,经过“铁腕治水大会战”,各县(市、区)及开发区的饮用水合格率达100%……
治水,事关发展、事关民生、事关当前、事关长远。与平安浙江建设同年启动的我省水环境整治,以重整山河的雄心壮志和壮士断腕的豪迈斗志,彰显了浙江干部群众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兼济之志,也成为了浙江特色“大平安”理念的生动写照。
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一手拿“经济报表”,一手拿“平安报表”。我省于2004年在全国率先开始建设平安浙江时,习近平就明确指出,平安浙江中的“平安”,不仅是治安好、犯罪少的狭义“平安”,还是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宽领域、大范围、多层面的“平安”,其总体目标是:经济更加发展、政治更加稳定、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安康。
对此,习近平还曾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处于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这样一个“门槛”,有很多别的地方没有遇到的问题,浙江往往最早遇到。为什么浙江生活那么好,还会出各种事故?这说明你这个地方不光要经济发展好,还有协调发展的问题。平安浙江的建设,不单单是社会治安问题,我们要解决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诸领域的“大平安”,实际上就是要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从“小治安”到“大平安”,这是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自此,坚持“群众想什么,我就干什么”,把“大平安”这张蓝图一“绘”到底,成了我省各级领导干部的共同理念——
“抓平安就是抓发展、抓民生、抓和谐。”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强指出,建设平安浙江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必须始终放在心上、牢牢抓在手中。要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坚守百姓增收、生态良好、社会平安三条底线,为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打下坚实基础。
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王辉忠表示,平安浙江是全面覆盖的“大平安”。构建这张平安大网,既要织严织密区域平安创建的“经线”,又要织严织密系统平安创建的“纬线”,确保平安创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盲区、不留死角”。
自此,两张“报表”统筹兼顾、互相促进,成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行动——
抓发展,始终坚持把经济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放在转型升级和质量效益上,逐渐形成“以亩产论英雄”的导向、促进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的导向、致力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导向,切实把发展成果更多地落实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省委、省政府每年70%以上的新增财力用于民生,每年安排改善民生十个方面的实事,特别是这些年的治水、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城市治堵和食品安全整治等“组合拳”,更是惠民生、得民心。据国家环境监测总站2012年公布的报告,浙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评价为优,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抓平安,始终坚持把服务保障经济发展作为平安浙江建设的头等大事,致力于统筹化解各个领域的不安定因素和安全隐患,做到经济社会发展到哪个阶段,平安建设就提升到哪个水平;影响平安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平安建设就延伸到哪里,使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不断增强。2012年浙江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为95.9%,据中科院发布的《中国科学发展2012》显示,浙江的社会公平度指数为全国第一。
数据无声,却是浙江实践的最佳注脚。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防患于未然”。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扎实,坚如磐石。平安浙江建设的实践证明,只有固本强基,把维护群众权益作为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治本之策,把坚持调解优先作为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基本原则,才能不断夯实平安和谐的根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