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才網

與民企合作:海歸創業新模式

王輝耀

2013年01月22日09:23    

海歸與民企各有短板

如何克服短板?與本土民營企業合作,是一個出路。

近些年,大批留學人員經過西方發達國家的學習和實踐后,選擇回國創業。“高”、“新”、“國際化”、“走出去”是海歸創業的四個關鍵詞:一方面,高科技產業、新經濟領域、知識服務產業以及涉及國際化和走出去的領域,是海歸創業的主要陣地,是最能發揮海歸創業優勢的領域﹔另一方面,海歸通過自身在西方學習和實踐中掌握的先進技術、創業理念、商業模式、社會文化觀念等,推動了國內高科技、新經濟的發展,帶回了新的

融資方式和國際資本,同時也建立了我國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主要企業,並幫助本土國營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國際化和“走出去”,這是海歸創業的主要貢獻所在。

然而,在高新產業領域創業的海歸,普遍面臨過下列困境:首先,企業早期研發成本高,市場投資風險大,新產品的市場氛圍不成熟,知識產權、發明專利難以抵押估值而不便貸款等。缺乏資金和回國創業融資難,是廣大留學歸國創業所面臨的最突出問題。

其次,國內有關政策和政府類投資,一定程度上還存在“重創新、輕創業”的傾向。各項政策措施制定上往往以學歷或科研成果作為待遇標准,較少考慮科研成果產業化的實際情況﹔各地不少項目扶持資金的發放,也往往按照科研成果評選的標准去靠,較少考慮科研轉化和市場需要。

其三,由於缺乏整套科學的項目評估機制和有效的融資渠道,不少留學生創業園實際上隻扮演著物業管理公司的角色,採取簡單的房租加補貼形式,作為對園內海歸企業的支持。在資金扶持上,採取撒胡椒面模式,平均分配給園區內的海歸企業,對具有潛質、需要真正支持的企業不夠重視。

其四,海歸創業還面臨許多自身的挑戰。有相當部分海歸對目前國內市場的環境並不足夠適應,雖然他們在跨國企業和外資企業工作過,但遠離祖國多年,他們對本土商業環境、市場需要重新熟悉、適應。

如何克服短板?與本土民營企業合作,是一個出路。

截至2010 年,民營企業已達到850 萬家,盡管許多企業已經初步度過了資金積累等初期階段,但大多數民營企業主要從事低端制造業,並沒有完成產業升級,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低端環節,普遍缺乏自主品牌和核心技術,出口多是粗放型、數量型的海外發展,以低成本和低價為競爭優勢。

全國工商聯發布“2010 中國民營企業500 強”榜單時就顯示,全國五百強民營企業主要集中在建筑業、黑色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批發零售業企業三個領域。全國工商聯的調查數據還顯示,50.6% 的企業計劃在未來3 年內要投資制造業,有44.2% 的企業計劃要投資房地產業,但擬投資服務業、金融的企業隻佔28.8%、22.6%。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我國本土民營企業的一些問題。

如今,產業升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已成為經濟發展的大趨勢,許多資金實力雄厚、具備一定規模的本土民營企業,有進行多元化經營和投資、產業升級、走出去發展以及國際化等需求。借助海歸之力實現產業升級,正是民營企業的一個理想選擇。

(責任編輯:權娟、高雷)

重大工程

  • 千人計劃
  • 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
  • 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計劃
  • 大學生優選計劃

專家解讀

王通訊:《規劃綱要》實施后,以中關村為代表的科技園區提出建設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的目標。[全文]王通訊:《規劃綱要》實施后,以中關村為代表的科技園區提出建設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的目標。[全文]

在線調查

你認為十六大以來我國人才發展最突出的成就是:
科學人才觀日益深入人心
制定和實施了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
海外高層次人才掀起回國熱潮
高層次人才隊伍規模不斷壯大
人才政策和體制機制創新力度加大
形成了黨管人才工作格局
其他

我要留言

姓名:

提交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