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才網

與民企合作:海歸創業新模式【2】

王輝耀

2013年01月22日09:23    

 

浙江省余姚市開展海外留學人才創業行活動,組織留學人才考察當地創業環境。本刊記者溫金海攝

優勢互補空間巨大

海歸與本土民營企業在產業升級中在資金、技術、人才、市場等各方面都有優勢互補的效應。

杭州正泰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__楊立友在美國多年從事太陽能電池研究,他與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的合作,可謂是海歸與民企合作的典型案例。楊立友坦言,長期做技術研究的海歸回國創業,會遇到很多不擅長解決的問題,而本土民營企業對本土創業環境比較熟悉,在一些細節問題的處理上熟門熟路。另外資金也往往是問題,因此海歸通過尋找到好的本土民營企業來實現創業,會是不錯的模式。

從整體來說,海歸與本土民營企業之間有著許多優勢互補的合作空間:

——可以形成技術和資金的優勢互補。海歸一般在高科技方面有優勢,擁有專利技術和項目,卻苦於缺乏資金﹔許多民營企業已經完成了原始的資本積累,並不缺錢,但在研發和創新方面特別滯后,渴求獲得新技術來改善能源利用、加強環保以及提高生產效率,海歸創業和本土民營企業完全可以結合優勢並共同合作。

——可以形成國際市場和本土市場的優勢互補。香港科技大學崔大偉(David Zweig)教授曾和他的同事們做了一項關於中國海歸回國創業和本地企業家的比較。根據崔教授的調查顯示,19% 的海歸在海外擁有自己的公司,25% 的海歸在海外擁有合伙公司,67% 的海歸宣稱在海外擁有關系網。在供應及銷售網絡中,平均每位海歸聯絡有1.85 個海外公司,而本土企業家平均隻有0.82 個供應商。海歸的優勢不隻在於國際化方面的素質、視野、經驗,還在於他們所擁有的海外人脈。

而對於本土商業和市場環境的適應能力和把握能力,正是本土民營企業以及民營企業家的長項。盡管大量的本土民營企業從事出口業務,但依然處於產業鏈低端位置以及輸出低級工業產品。當企業發展需要走出去和國際化時,明顯表現出缺乏海外市場經驗和渠道。這一缺陷不是在國內接受國際化教育就可以彌補的,還涉及海外實際工作經驗和海外市場渠道、人脈等。海歸與本土民營企業在這個領域的互補結合,大有可為。

——企業走出去和國際化時可以形成優勢互補。對以制造業為主的本土民營企業而言,從中國到國外設廠,減少的是地價、電價、運輸費用和關稅,增加的主要是人員和管理成本,包括高管和工人的工資。但實際上,中國民營企業的走出去還面臨著其他許多挑戰,這包括企業國際化的挑戰,包括適應不同的政治環境、文化環境、商業環境的能力。

相對來說,大多數本土民營企業隻有二、三十年的資金、人才、技術等積累,缺

乏國際化的素質、視野、經驗以及人脈。而這方面正好可以借助海歸的優勢。

不僅如此,大量海歸創業尤其是在涉及國際化領域的創業,還可能成為本土企業走出去時的客戶市場。本土畢業的江南春建立的分眾傳媒,在2005 年選擇登陸美國納斯達克上市,背后就有海歸張帆等代表以及德豐杰等國際風險投資的助推。張帆和另外一名創業成功的海歸沈南鵬后來聯合建立紅杉中國基金,並投資悠視網、奇虎網等本土民營知識服務型企業,他們的目標正是要推動大量的中國企業走出去:“對於我們而言,如

果未來10 年在海外納斯達克等交易所有100 家市值超過10 億美元的中國公司上市的話,希望我們紅杉中國的投資組合能夠在其中佔到一定的比例。”

——在企業轉型和產業升級中可以優勢互補。海歸與本土民營企業在產業升級中在資金、技術、人才、市場等各方面都有優勢互補的效應。本土民營企業在創新和研發方面相對滯后,缺乏技術,缺乏人才﹔而大批海歸擁有技術和項目,卻缺乏資金、市場化能力等將其產業化。

——在企業經營管理和人才團隊上可以形成優勢互補。海歸回國創業在團隊和企業制度現代化方面具有優勢,甚至在開始創業的時候就是團隊創業。而本土民營企業一般是以家族企業開始。雙方在企業經營管理和人才機制上存在各方面的差異,也存在著優勢互補的空間。賽伯樂公司的董事長朱敏曾在美國硅谷創業,后來回國從事風險投資。他說,海歸精英雖然有不錯的團隊和項目,但相對缺乏本土實際運作能力,回國后總會遇到“怎

麼這樣,怎麼那樣”的事情,習慣於以外國人的思路來處理中國的事情,他認為:“海歸精英和本土民營企業強強聯合是最好的模式。”

(責任編輯:權娟、高雷)

重大工程

  • 千人計劃
  • 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
  • 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計劃
  • 大學生優選計劃

專家解讀

王通訊:《規劃綱要》實施后,以中關村為代表的科技園區提出建設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的目標。[全文]王通訊:《規劃綱要》實施后,以中關村為代表的科技園區提出建設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的目標。[全文]

在線調查

你認為十六大以來我國人才發展最突出的成就是:
科學人才觀日益深入人心
制定和實施了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
海外高層次人才掀起回國熱潮
高層次人才隊伍規模不斷壯大
人才政策和體制機制創新力度加大
形成了黨管人才工作格局
其他

我要留言

姓名:

提交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