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才网 >> 研究与思考

中国人才学发展的历程、成就和展望

叶忠海

2013年01月30日14:32    

 人才学发展成为国家认可的二级学科,已形成基本理论构架、学科特色,形成以人才学为主干的人才学科群,人才学专业化水准已达到国家标准。

中国人才学诞生于1979 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实现了深刻变革和空前发展,人才学在这肥沃的土壤上得到迅速地成长和发展,已列入《学科分类与代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成为二级学科,代码为840.72。中国人才学已从幼嫩的小树茁壮成长为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的大树,生机勃勃地立于众多学科之林。

人才学发展的历程及其阶段

我国人才学的诞生和发展,经历了提出创建-艰难发展-拓展深化的过程,其中呈现出两次发展高潮。

(一) 第一阶段(1979~1991 年) :人才学提出和创建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人才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战略问题突出地表现出来。这正如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所说,现在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践、方针的人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烈呼唤人才学的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才学得以诞生,并开始创建。

在创建初期(1980-1985 年),创建工作主要有:(1) 建立人才研究群众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1981 年12 月成立了中国人才研究会,理事长为王康。(2) 广泛开展学术活动。在此期间,在中国人才研究会及其前期筹备组长敢峰领导下,全国性学术活动就举办了17 次,如1980 年11 月在安徽合肥召开了“中国人才学首届全国学术讨论会”。(3) 人才学登上大学讲台,开始人才学骨干培训。1980 年,首先由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把人才学推上大学讲台。1983 年,第一期全国人才学讲习班在上海开办。(4) 一批人才报刊相继创办。如,中国人才研究会主办的《人才》(1981)、青海省委组织部主办、吴江主编的《人才天地》(1983)等。(5) 初创阶段的代表作的问世:《人才学通论》( 王通讯1985)、《人才学概论》( 叶忠海、陈子良,缪克成、杨永清,1983)、《人才学概说》( 彭文晋,1983),标志着人才学的框架初步形成。

在创建后期(1986-1991 年),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向前推进的背景下,经全国人才学界的共同努力,人才学研究迎来了第一次高潮。其研究进展之快,影响之广,在我国社会科学领域内是少见的。据不完全统计,6 年内公开出版人才著作243 种,占创建阶段出版著作总数的80.5%。人才学基本理论方面代表作有:《宏观人才学》( 王通讯1986)、《人才学基础》( 门里牟,1986)、( 王康、王通讯,1987)、《人才学简明教程》(刘圣恩、马抗美,1987)、《现代人才学》(钟祖荣,1988)、《人才学原理》( 夏子贵,罗洪铁,1989)、《普通人才学》( 叶忠海,1990) 等。同时,产生了一批专门人才学、人才交叉学科的学术著作,如:《群体人才学》( 李新生,1987)、《女性人才学概论》( 叶忠海,1987)、《潜人才学纲要》( 杨敬东,1989)、《军事人才学引论》( 裘克人等,1989)、《人才预测学》( 叶家康等,1986)、《人才管理学》( 于文远,1986)、《人才市场学概论》( 望山,1989) 等。在此期间,高校人才学教学迅速推开,1988年约有80 所高校开设人才学课程,其种类有15 种之多;不仅如此,自1984 年始,先后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西大学、西南师范大学、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河海大学等校,部队系统有空军政治学院、国防大学、南京政治学院等校在不同专业内设置人才学、军事人才学研究方向,培养硕士研究生。

概言之,在人才学创建阶段,我国人才学已初步形成框架体系和专门研究方法。据此,1992 年新兴的人才学被国家承认,作为三级学科列入《学科分类与代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代码:630.5520。

(二) 第二阶段(1992-2001 年) :艰难发展阶段

由于诸多因素,该阶段人才学处于艰难发展阶段。尽管如此,仍有不少教授学者和研究者在中国人才研究会人才学教学分会的支撑下,坚守人才学阵地,人才学发展仍取得较为显著成就。其表现为:

1.人才学研究向多方位开拓,人才学分支学科发展迅速。一是专门人才学进一步崛起,有30 部之多专著问世,涉及20 多个领域,如裘克人主编的《政工人才学》(1991)、王元瑞著的《领导人才学概论》(1992)、戴铭久等主编的《外向型经济人才学概论》(1993) 等;二是人才交叉学科进一步涌现,有40 部之多著作问世,如《人才哲学》( 刘翠兰,1992)、《人才地理学概论》( 叶忠海2000)、《人才解放论》(2000)、《人才资本论》( 张衔,2000) 等。

2.人才学教学层次提高,呈现多层次性、多样化的特点。该阶段前半期开设人才学课程的高校增至220 多所,更为可喜的是,国防大学、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河海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招收了人才学研究方向博士生,于是形成了大专、本科、硕士生、博士生多层次教学特点。在此同时,人才学教学,不仅有全日制教育的,还有干训、继续教育,如上海市人事部门就把《人才资源优化策略》( 叶忠海主编,1996) 作为人事管理干部资格性岗位培训必修课之一。

3.人才学理论成果广泛运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大项目之中,走出了一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之路。如,“长江三峡工程管理模式和人才开发综合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青海油田人才资源开发战略开究”( 山西大学等)、“三峡库区人才资源开发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新时期中国女领导人才成长和开发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构筑国际人才资源高地研究”( 上海市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 等。

(三) 第三阶段(2002 年-至今) :拓展深化阶段

2002 年党的十六大召开, 特别是2003 年12 月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党和国家作出了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近三年来,党和国家又召开了第二次人才工作会议,颁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这些均给人才学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我国人才学发展又进入到新阶段——拓展深化阶段,人才学发展迎来了第二次高潮。人才学发展有下列特点:

1.人才学研究进一步拓展,人才学科体系构建取得新进展。其主要标志为《新世纪人才学理论丛书》( 徐颂陶总主编) 的问世。该丛书包括《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史》( 徐颂陶、罗洪铁主编)、《人才学基本原理》( 叶忠海主编)、《人才学新论》( 王通讯主编)、《人才资源经济学》(桂昭明著)、《人才市场新论》( 赵永乐等)、《人才管理信息论》( 戴维民主编)、《人才生态论》( 沈邦仪著)、《人才安全论》( 陈文义等)、《人才竞争战略》( 丁向阳著)、《外国人才研究史纲》( 钟祖荣) 等11 部著作。近两年来,中国人才研究会又组织全国学界力量,加强中国特色的人才学理论体系建设,《新编人才学通论》、《宏观人才学概论》、《微观人才学概论》即将问世。

2.人才学基础理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有了不同程度的突破。在此期间,中国人才研究会人才学专业委员会先后举办了以“人才价值”、“人才规律”、“人才创新”为主题的人才学论坛,召开了“现代科学发展与人才学科体系构建”的专题研讨会,出版了《中国人才学研究新进展》(上、中、下)。

3.人才学应用研究,特别是人才战略规划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2-2008 年人才评价研究专著就出版24 部,代表作有:《人才评价》( 郑其绪等,2004)、《人才品德测评的理论和方法》( 萧鸣政,2008)、《人才素质测评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成果》(张卿华,2008)等。在此期间,就人才发展战略研究而言,其规模之大、层次之高、成果之多是前所未有的。2002-2008 年公开出版该方面著作就有40 部之多,代表作有:中央组织部干部一局编著的《人才规划战略研究报告》(2002)、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编著的《国家人才发展规划专题研究报告》(2011)、吴江任总主编的“人才强国战略研究丛书”(共7 册)。

总之,我国人才学发展的轨迹,从零散研究走向系统研究,从单兵作战走向群体联合攻关,从个体成才研究走向社会人才整体开发研究,从单一学科本体究走向学科体系研究。

人才学发展的总体成就

30 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良好环境,为人才学发展提供了空前的历史机遇,人才学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开创性成就。据统计,1979-2008 年共出版中国学者的人才著作1023部;发表论文8.7 万多篇,年均约3000 篇。

人才学已形成基本理论构架。人才学是以人才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是一门研究人才运动及其发展规律,促进人才工作科学发展,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学科。其基本构架,由下列几部分构成:(1) 关于人才的基础研究,包括对人才的概念、本质、特征、要素、结构和价值等基本问题研究。(2) 关于人才成长和发展规律研究,包括对人才成长和发展过程及其阶段、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基本原理、内外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个体和群体人才成长和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人才总体发展规律等基本问题研究。(3)关于人才开发研究,包括人才的自主开发、组织开发、社会开发研究;又包括人才的预测规划、教育培训、考核评价、选用配置、使用调控,以及人才市场和人才流动等问题的研究。

人才学已形成学科特色。相对于由西方引进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学科而言,人才学已具有学科类型、学科研究对象、学术框架结构、学术主轴( 线)、学科内容、学术术语、学科研究方法等特色。

已形成以人才学为主干的人才学科群。(l) 不同成熟度的人才史学逐渐形成,如: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史、中国人才思想史、中国人才制度史等。(2) 不同成熟度的人才交叉学科逐渐形成,如:人才心理学、人才教育学、人才经济学、人才市场学、人才地理学、人才生态学、人才管理学( 人才开发学) 等。(3) 不同成熟度的专门人才学逐渐形成,如:科技人才学、领导人才学、政工人才学、军事人才学、企业人才学、农业教育人才学、文艺人才学、体育人才学、青年人才学、女性人才学、潜人才学等。

人才学专业化水准已达到国家标准。反映在:已形成人才学理论体系和专门研究方法;已涌现人才学专家群体;已建立人才研究机构、教学单位和学术团体,并有效开展活动;已出版人才学著作超1000 部。据此,人才学发展成为国家认可的二级学科。不仅如此,人才学理论(包括人才学原理、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人才学研究方法等)、人才史(包括人才思想史、人才制度史、人才学史等)、人才统计学、人才经济学(包括人才市场学等)、人才社会学、人才地理学(包括区域人才学、人才生态学等)、人才心理学、人才教育学、人才管理学、人才战略学、专门人才学(包括女性人才学、军事人才学、科技人才学等)、人才学其他学科等,均作为人才学之下的三级学科,列入《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

人才学的理论贡献。人才学提出的许多理论观点已被党和政府所采用,成为制定人才规划和政策法规的理论依据。例如:科学界定了人才概念,破除了唯心主义的天才观;提出了“自主设计”和“人才解放”的命题;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点;揭示了人才成长基本原理——综合效应论;揭示了“人才创造最佳年龄区”和“最佳年龄成才律”;揭示了个体和群体人才成长规律;总结了人才辈出的社会条件;提出了人才群体结构优化的命题;提出了人才考评的“三态学说”;提出了人才资源市场配置理论;提出了人才资源开发的整体相关理论;设计了人才贡献率数学模型,如此等等。

开创了中国特色的人才研究之路。相对于教育学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发展历程而言,中国人才学历史是相当短的。在这短短的30 多年的历程中,人才学研究取得这样惊人可喜的成就,与我们走中国特色的人才研究之路是分不开的。归纳起来,有以下6 个方面特色:

——以马克思主义人才论为指导,开展人才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

——紧密结合我国社会变革和发展,开展人才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

——以中国国情为基点,开展人才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

——在与诸种“质疑论”和唯心史观的论争和批判中,开展人才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

——以开放姿态,“洋为中用”地开展人才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

——植根于我国丰富的人才开发实践和历史上进步的人才思想的土壤之中,开展人才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

概言之 ,我国人才学界在党和政府正确领导下,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总背景、总条件、总动力,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人才学研究之路。

人才学发展的展望

(一)在新形势下人才学将进一步理论创新和专业化

——强化“以人为本”为指导,推进人才学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指出, 以人为本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那么人才学发展如何坚持以人才为本这个核心立场深化研究。譬如,人才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足点如何体现“人才成长”和“人才发展”;如何以“人才成长和发展过程”来建构新的人才学结构框架;人才主体性如何贯穿于人才开发活动的全过程,等等。

——在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人才学基本问题研究将进一步深化。具体而言,在上述的时代背景下,有必要对未来社会人才的特征和价值、成长发展过程及规律,以及人才开发活动等系列问题深入进行研究。

——人才学将进一步按学科专业标准提升专业水准。今后将突出重点,进一步攻克人才学研究的难点和关键,包括人才计量研究、人才规律研究、人才信息化研究、人才比较研究、人才学词汇的汉英对照研究等;进一步使人文方法和数理方法相结合,提升人才研究方法的水准。

(二)人才科学体系将得以充实和完善

基于我国人才学分支学科发展不平衡,未来各分支学科需协调发展。要运用综合研究法,加强薄弱的人才学三级学科建设,如人才统计学、人才生态学、人才法学等,要深化对人才哲学、人才心理学、人才社会学、人才经济学、人才管理学、比较人才学等基础性的主干交叉学科的研究。同时,要运用实证研究法,强化专门人才学研究,尤其要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应对经济全球化所需要的专门人才进行研究。

(三) 围绕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加强人才学应用研究要围绕我国“五位一体”建设,加强相应的专门人才和人才问题的研究。要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加强对我国处于铸“型”过程之中的人才问题研究,如,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开发研究、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与外向型经济人才开发研究、加速新型工业化建设与信息化人才开发研究、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与高素质党政人才开发研究,等等。

(四)人才学的“中国特色”将进一步强化在全球化趋势正在向全方位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人才学研究,当然应跟综研究、认真吸纳国际社会关于人力资源研究、英才研究的前沿性、先进性成果,做好世界名著的译介工作,以利于“洋为中用”;然而我国人才学研究,在吸收国外理论精华的同时,更要注重保持和发扬人才学的中国特色、民族风格和实践品格。

在未来人才学深入研究中,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基本国情为基础;以区域分异性为基本原则,以弘扬进步的中国人才思想为重要内容,以我国丰富多彩而有成效的人才开发实践活动为基石,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为创建中国特色、民族风格的人才学学派而努力奋斗!

(作者系中国人才研究会顾问、华东师范大学人才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教授)

此文刊于2013年第1期《中国人才》杂志

(责任编辑:高雷、权娟)

重大工程

  • 千人计划
  • 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
  • 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计划
  • 大学生优选计划

专家解读

王通讯:《规划纲要》实施后,以中关村为代表的科技园区提出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目标。[全文]王通讯:《规划纲要》实施后,以中关村为代表的科技园区提出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目标。[全文]

在线调查

你认为十六大以来我国人才发展最突出的成就是:
科学人才观日益深入人心
制定和实施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海外高层次人才掀起回国热潮
高层次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
人才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加大
形成了党管人才工作格局
其他

我要留言

姓名:

提交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