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有創新
——站在新起點,面對新挑戰,為作品賦予時代感召力
創作是中心任務,作品是立身之本,創新是時代命題。全新的藝術發現、藝術角度、藝術表現,全新的觀念、內容、風格,全新的語言、體裁、技術,推動了文藝形態、文藝類型的創新,拓展了文藝創作空間和傳播渠道,為作品賦予了時代感召力。如何將地域優秀文化傳統轉變為具有當代藝術品質的大眾審美需求,把一種藝術現象打造成一個文化品牌?參加省委文藝工作座談會的代表紛紛暢所欲言。
作為創建於1984年的浙江小百花越劇院現任掌門人、三度“梅花獎”得主,茅威濤有話要說:“‘小百花’是改革開放的產物,是浙江當代文化創新的重要標識。30年來,我們一直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我們在浙江最偏遠的地區搭台進行廣場演出,一場演出的觀眾最多時超過3萬人次,也在歐洲最古老的藝術節——德國威士巴登五月國際藝術節上贏得德國觀眾的感動和喝彩﹔我們在新加坡商演時創下國內戲曲院團境外演出單場最高票房紀錄,也為農民工、殘疾兒童、敬老院老人做公益演出而分文不取。凡此種種,體現了‘小百花’人在當今戲劇舞台上的責任和使命。站在新起點,面對新挑戰,文藝工作者不僅要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更要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者。”
代表時代風貌,引領時代風氣,文藝吹響了前進的號角。
在受益於便捷通達的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同時,知名網絡作家曹昇也進行了思考和內省:“隨著商業化介入,網絡文學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這對網絡文學作家來說,既是好事,同時又要加以警惕。市場帶給創作者財富的同時,又給創作者套上了枷鎖,必須承認,有些創作者成了市場的奴隸,創作的目的不再是為了文學本身的價值和意義,而是為了粉絲的追捧以及眼前的名利。”
所謂經典,佔領的不是暫時的市場,而是要留給幾代人以及后世長遠的記憶。“向往光明是人類的天性,表達真善美、傳遞正能量的作品,必然會受到讀者和市場歡迎。”作為省網絡作協副主席,曹昇在座談會上向同行們發出了號召:“與其成為市場的奴隸、被牽著鼻子走,不如成為創作的主人,寫自己想寫的、有良知的、能帶給人們美好和希望、讓人們看到夢想就在前方的作品。一名網絡作家如果能在有限的創作生涯中,留下一部或幾部能被讀者珍藏、珍惜、長久記憶的好作品,那就是我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1997年3月,杭州《宋城千古情》推出,截至今年12月2日,已累計接待觀眾5000萬人次,旺季時每天上演9場還一票難求,成為目前世界上年演出場次最多和觀眾接待量最大的劇場演出﹔2013年9月,千古情系列篇——《三亞千古情》首演,開業第一年收入即突破1.6億元,淨利潤8200萬元,成為海南省“畝產含金量最高”的文化產業典范﹔今年,《麗江千古情》、《九寨千古情》首演,均在當地激烈的演藝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從旅游演藝到城市演藝,從線下到線上,從國內到海外,20年前誕生於杭州的中國首家演藝上市公司——宋城演藝,譜寫了充滿驚嘆號的演藝編年史。
“不過就是一部舞台劇,憑什麼你們的演出能那麼牛?”這些年來,這樣的問題在無數個場合被拋給“千古情系列”總導演、宋城集團董事長黃巧靈。座談會上黃巧靈再次提及起成功背后的原因,那就是良好的環境、時代的推動以及繼承和創新。
“弘揚真善美一定要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呈現方式,任何一種表現手段,任何一種藝術形態、藝術形式和藝術門類,隻要能服務於我們的主題,能讓群眾認可,我們都不拒絕。”在黃巧靈看來,一部有生命力的藝術作品,必須吸收國際最先進的科技手段,隻有永遠有新鮮元素補充,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才能在市場上產生持續的吸引力。
當然,在“千古情系列”好看的舞台效果背后,不僅需要藝術創作技巧,更需要的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孜孜追求、對市場和觀眾的尊重甚至是敬畏。“一部優秀的文藝作品,應該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統一,同時也必須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黃巧靈說。
在藝術創新之路上,扎根文化、扎根生活,精心演繹著中國文化的根與魂——這是藝術的學問和門道,也是文化企業的理想和擔當。
![]() | ![]() |
相關專題 |
· 中共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