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政策的確立
中國共產黨成立時對其他政治力量的態度
經過辛亥革命、特別是五四運動洗禮的中國的先進分子,根據自己的親身實踐,經過審慎的思考和反復比較,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把它作為觀察、改造國家命運的工具,在中國傳播。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正在苦悶中探索、在黑暗中苦斗的中國人民,以革命思想、革命方法的巨大啟迪。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出現了一批贊成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從1920年8月開始,先后在上海、北京、武漢、長沙、濟南、廣州等地成立了共產主義小組,在列寧領導的第三國際(即共產國際)的幫助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1年7月23-31日在上海召開。出席大會的有國內各地和旅日共產主義小組的代表12人,代表全國53名黨員。他們是:李達、李漢俊、張國燾、劉仁靜、董必武、陳潭秋、毛澤東、何叔衡、王盡美、鄧恩銘、陳公博、周佛海。包惠僧受陳獨秀指派,也參加了會議。會議的中心任務是討論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組織。大會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通過了黨的第一個綱領和決議,確定了黨的任務,選舉陳獨秀、張國燾、李達為中央局委員,陳獨秀任中央局執行委員會書記。
綱領規定:“以無產階級的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採用無產階級專政,以達到階級斗爭的目的--消滅階級”,“廢除資本私有制”,“聯合第三國際”﹔“堅決同黃色知識分子階層及其類似黨派斷絕一切聯系”。“對現有其他政黨,應採取獨立的進取的政策。”“不同其他黨派建立任何相互關系。”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黨綱決議表明:中國共產黨是按照列寧的建黨思想建立起來的無產階級政黨,是一個與當時中國其他政黨迥然不同的新型的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它像光芒四射的燈塔,指明了中國人民的斗爭道路,使中國革命的面目從此為之一新。這是“一大”的歷史功績。但在中國如何進行無產階級革命,中國共產黨尚缺乏對中國實際狀況的了解和理論上的准備,特別是提出要與其他政黨“斷絕一切聯系”的觀點,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中國共產黨在理論上、統一戰線策略上的幼稚。這預示著,此后的革命道路既是光明的,也是異常艱難曲折的。
中國共產黨“二大”提出建立“民主聯合戰線”的主張
孫中山在幾經挫折后,深感國民黨日趨腐敗,中國革命必須改弦易轍。他真誠地尋求與共產黨建立聯系,歡迎共產黨人同他合作,歡迎蘇聯對中國國民革命的援助。中國共產黨“一大”前后,共產國際派往中國的代表馬林,在張太雷的陪同下,同孫中山進行了多次談話,並向孫中山建議:改組國民黨,聯合社會各階層,尤其是工農大眾﹔創辦軍事學校,為建立革命武裝打下基礎﹔與中國共產黨合作。1922年1月,共產國際召開遠東各國共產黨和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會上通過了關於共產黨與民主革命派合作的決議,進一步重申了反帝統一戰線的思想。在會議期間,列寧抱病接見了出席會議的中國代表團成員,表示了對國共合作問題的密切關注,並提出“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是否可以合作”的問題。這次會議,對中華民族決定對外獨立、對內統一的國民革命方針,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列寧接見中共代表之后,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共對這個問題的決定,但當時中共領導層在這個問題上仍同共產國際存在意見分歧,因此,並未立即實行這一策略。為此,馬林決定回莫斯科向共產國際匯報並請示工作。陳獨秀於1922年4月6日寫信給共產國際,陳述了六條理由,表明不同意共產黨及社會主義青年團加入國民黨。1922年4月末,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代表大會和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在廣州召開,共產國際派達林參加。達林建議陳獨秀召集參加上述會議的領導干部討論研究莫斯科遠東革命團體大會的精神,討論同國民黨建立聯合戰線的問題。經過認真討論,與會者對黨的民主革命綱領和統一戰線策略有了新的認識,對國民黨的態度有了變化,認識到無產階級應當支持孫中山領導的廣東政權。1922年6月15日,中共中央發表《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對時局的主張》,指出:無產階級在未取得政權以前,根據中國的政治經濟現狀,歷史進化過程,無產階級在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應該聯絡民主派共同進行反對封建式軍閥的革命,以達到軍閥覆滅后能夠建設民主政治。並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的方法,是要邀請國民黨等革命民主派及革命的社會各團體,開一個聯席會議,在上列原則的基礎上,共同建立一個民主主義的聯合戰線,向封建式的軍閥繼續戰爭。”至此,中國共產黨在是否聯合國民黨的問題上發生了根本性的戰略轉變。
![]() |
相關專題 |
· 統戰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