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統一戰線(1921.7至1927.7)【2】

2013年12月17日17:24   來源:山西統一戰線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述准備工作的基礎上,於1922年7月召開。這次大會的中心議題是解決黨的民主革命的綱領問題。會議作出的關於建立民主聯合戰線的決議和其他決議中,就建立民主聯合戰線問題作了進一步闡述,內容有如下幾方面:

第一,闡明了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的性質。決議認為,中國是在“封建式的軍閥勢力統治之下,對外則為國際資本帝國主義勢力所支配的半獨立國家。”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並未終了”。所以,中國需要一個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實現民主政治。”

第二,規定了民主聯合戰線的任務。其一是關於民主聯合戰線自身組建方面的任務,這就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勢力和民主主義的革命勢力的合同動作”。這裡實質上是指建立以國共合作為核心的各種革命力量的大聯合,大協作。其二是關於民主聯合戰線所應承擔的政治任務,這就是:“以掃清封建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建設真正民主政治的獨立國家為職志。”

第三,確定了黨在民主聯合戰線中應堅持的策略原則。(1)聯合對敵的原則。決議指出:“我們共產黨應該出來聯合全國革新黨派,組織民主聯合戰線,以掃清封建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2)獨立自主的原則。決議指出,這種聯合決不是投降與合並,而是要在自己階級政黨的旗幟下,“獨立做自己階級的運動”。“無產階級在戰爭中不可忘記自己階級的獨立組織”。(3)將無產階級的長遠利益和當前的現實斗爭相結合的原則。決議一方面堅持黨的根本宗旨﹔另一方面又指明:“為了無產階級自己眼前的急需的自由而加入此種戰爭”。

第四,闡明了黨在民主聯合戰線中的活動方式和有關政策。應採取通過代表會議的辦法,商討如何聯絡真正民主派議員,“結成民主主義左派聯盟”。在全國聯合工、農、商、學等團體,組織"民主主義大同盟"。無產階級參加議會的目的,是要“釀成民主革命到最高的潮流,以期達到社會革命的目的”。共產黨員參加議會,由中央委員會提出名單,受中央執行委員的監督和指揮,“一切重大政治問題,由中央執行委員會決定”,個人和團體絕對不得自主,否則立即撤銷其資格,並開除出黨。

第五,決定加入共產國際的戰略。決議指出:“中國共產黨既然是代表無產階級的政黨,所以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正式加入第三國際,完全承認第三國際所決議的加入條件二十一條,中國共產黨為國際共產黨之中國支部。”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黨的統戰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會的決議統一了全黨在統一戰線方面的策略思想,為爾后建立民主聯合戰線奠定了策略基礎。這次大會對於推動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統一戰線的建立具有重大歷史作用。

中國共產黨“三大”確立同國民黨實行“黨內合作”的政策

中國共產黨在“二大”時所設想的民主聯合戰線,本想採取黨外合作的方式,但后來卻發展為“黨內合作”的形式。導致這一策略轉變的原因有三個:(1)以孫中山為首的國民黨隻允許中共黨員及社會主義青年團員加入國民黨,服從國民黨,而拒絕接受“黨外合作”的方式。這是最基本的原因。(2)共產國際希望盡快實現國共合作,積極倡導此種合作方式。(3)中國共產黨為盡快推進中國革命的進程,謀求加速建立民主聯合戰線的步伐,在“黨外合作”方式無法實施之時,轉而接受“黨內合作”的形式,做出了明智的選擇。

中國共產黨實現上述策略轉變有一個過程。鑒於以孫中山為首的國民黨不接受“黨外合作”的主張,共產國際駐中國代表馬林根據他在印尼爪哇的工作經驗,提出中國共產黨員和社會主義青年團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同國民黨實行“黨內合作”的建議。起初、中共中央拒絕這個建議。於是,馬林就給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寫了一個報告。在該報告中,馬林肯定國民黨政治綱領的革命性,分析了國民黨組織成分復雜性,明確提出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行“黨內合作”的建議,並要求共產國際給予支持。共產國際很快採納了馬林的建議,威經斯基代表共產國際遠東局簽署了一個給中共中央的通知,要求中共中央將所在地址由上海遷往廣州,並同馬林加強工作聯系。不久,共產國際執委會又發出《給共產國際駐中國特派代表的指示》,全力支持馬林推行“黨內合作”。馬林帶著上述指示回到中國,建議中共中央召開會議,討論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的問題。

1922年8月29日至30日,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開了特別會議。陳獨秀、李大釗、蔡和森、張國燾、高君宇、張太雷和馬林等出席了會議。馬林傳達了共產國際的7月決定和8月指示,堅決主張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陳獨秀、張國燾、蔡和森等人對馬林的主張提出了不同的意見。與會者經過熱烈討論,經馬林說服,多數人基本上接受了“黨內合作”的主張。西湖會議后,中共派李大釗、陳獨秀等同孫中山等國民黨領導人舉行會談,並在一系列問題上形成共識。隨后,李大釗、陳獨秀、蔡和森、張太雷等相繼加入國民黨。

1922年11月,共產國際召開第四次代表大會,通過了《東方問題總提綱》,進一步確定了反帝統一戰線的策略。陳獨秀率中共代表團出席會議。中共代表團成員劉仁靜在發言中說:中國共產黨最近“已決定和國民革命的政黨即國民黨建立統一戰線,其形式是我們作為共產黨員並以個人名義參加國民黨”。這是中共中央就此問題向共產國際所作的正式表態。

1923年1月12日,共產國際作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關於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關系問題的決議》,系統地闡述了對國共合作問題的指導性意見。此后,中共領導人陳獨秀、李大釗等人接連發表文章,對“黨內合作”的必要性,客觀條件和策略問題作了深入的闡述,為中共“三大”的召開做了思想上、政治上的准備。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黨員學習微平台”
分享到:
(責編:閆妍)
相關專題
· 統戰百科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