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軍
作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實踐探索,近三年我省開展的“三解三促”活動從第一年省級領導帶頭作嘗試,到第二年面上推廣實現縣處以上黨政領導干部全覆蓋,現在已經逐步規范化、制度化,對“什麼人下去”“下到哪裡去”“怎麼下去”“下去干什麼”這些問題都有十分明確的要求。每年數萬名領導干部下到基層,走訪接觸數百萬普通群眾,化解大量矛盾問題,興辦大批民生實事,已經在全省初步形成了干部扎根群眾、群眾由衷歡迎的良好氛圍。許多同志深有感觸地說,駐點調研雖然時間不長,但“一周影響一生”,在與基層群眾相處相知、同苦同樂中,思想上受到震撼、情感上有了升華、靈魂上得到淨化。對此,我也深有同感,特別是作為省委書記這一層次的領導干部,拋開層層陪同、一竿子插到底,確實可以聽到許多平時聽不到的話,了解到平時了解不到的情況。這樣面對百姓交流、帶著問題思考的狀態,與那種隔著玻璃看、帶著稿子講的“調研”,效果大不一樣。我也感到我們工作中說的一些話、做的一些事,諸如各種慶典、論壇等等,其實與老百姓的需求相去甚遠。駐點調研期間,我還有一個強烈的對比,就是當我握著一雙雙粗礪的手、面對一張張飽經風霜的臉,與質朴的村民同坐一張板凳拉家常的時候,特別是與他們一同耕種、一同收獲的時候,與平時坐在辦公室看材料批文件、輾轉於各個會場聽匯報作講話、忙忙碌碌陷於各種事務和接待的時候,對“群眾”二字的真切感是大不相同的。無疑,在前一種境遇之下,我們會有更多的自覺,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那樣,“經常問問自己,我們是不是在忙著與黨的根本宗旨毫不相關的事情?有沒有一心一意在為老百姓做事情?”
應該說,“三解三促”活動已經成為我省干部深入群眾深入基層的一個重要載體,相應的做法也日趨成熟。我們將以習近平總書記對這一活動的批示為動力,把“三解三促”作為江蘇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的“自選動作”,以“釘釘子”的精神持續不斷地開展下去,並與時俱進地進行深化、拓展和創新,促進各級干部“科學發展向上攀登、聯系群眾向下扎根”。一是構建聯系群眾常態化長效化的機制。把“三解三促”中行之有效的做法進一步上升到制度層面、形成剛性約束,克服有的領導干部因為“新鮮勁”過去了可能產生的懈怠心理,真正使密切聯系群眾成為一種價值取向、工作方法和自覺習慣。同時要克服可能出現的被動應付、淺嘗輒止等現象,防止活動流於形式、一刀切、走樣變味,真正做到接地氣、受教育、轉作風、求真知。二是提高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能力。當前群眾工作對象日趨復雜,群眾利益訴求日趨多元,必須創新做群眾工作的思路、方法和手段,改變“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的狀況。在“三解三促”活動中,不少領導同志包括我本人,去的農村基層比較多,這無疑是應該的。但也要看到,現在農村的青壯年大都外出打工了,如何深入了解外出人員的思想、生活問題是一道新課題。下一步推動“三解三促”活動的深入開展,領導干部應該更有意識地深入到各類社會生活的人群中去,並注意做好那些具有自己特殊性的群體工作,以更好地把握住時代的脈搏。三是推動調研方式的“變革”。這種“變革”,說白了就是要“回歸”到調查研究的本來狀態。我們在“三解三促”活動中做得較好,但平時的調研仍有前呼后擁、走馬觀花的現象,對此基層干部群眾意見很大。在這次教育實踐活動中,我們按照即知即改的要求,制定出台了一些更為具體、便於操作執行的規定和辦法,其中就包括進一步改進調查研究、廣泛聽取群眾意見的辦法。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我在調研中除了做好“規定動作”外,有意識增加了“自選動作”,不打招呼、不層層陪同、不帶記者、一竿子插到底,直接進村入戶,走到田間地頭、街頭巷尾,與群眾面對面交流。這種隨機性調研,真正的輕車簡從,路不熟就看地圖、問老鄉,完全沒有過去那種慣常的陣勢,群眾從心底親近你,願意跟你多嘮嘮,確實能聽到真話、察到實情。在這當中我也感到,對一些形式主義的東西,真正下決心是能夠破除掉的。我們明確規定,今后的調研活動要有一定比例的隨機性調研。調查研究是我們的謀事之基、成事之道,隻有堅持帶著問題下去、找到答案上來,堅持接觸普通群眾、掌握一手材料,堅持解決點上問題、反思面上工作,善於由點到面、由表及裡、從個別到一般審視和考量我們的工作,才能對經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敏銳反應,對形勢發展變化提出的新課題新挑戰作出及時應對,使我們作決策、定政策、辦事情更加切合實際、更加順乎民意。
回顧我三次駐點調研的經歷,從蘇中平原的沈高村,到蘇北西南崗的墊湖村,再到裡下河腹地的金港村,每次去當幾天“村民”,心靈都會得到淨化。作為一個領導者,也正是在與平常百姓的朝夕相處中,從“解剖麻雀”的思考探詢中,我受到了啟迪,獲得了真知,這就是:以對人民群眾的赤誠之心,把我們所做的一切深深植根於人民群眾之中。
![]()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