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軍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金港村去年集體經濟收入不到25萬元,而正常運行要45萬元左右。2007年這個村債務達278萬元,雖然這幾年化解了不少,但還有93萬元欠債。分析債務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上面搞實事工程要求下面配套,村裡為爭取上面的資金不得不舉債,這種現象在蘇中蘇北還比較普遍。這也提醒我們,今后搞實事工程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簡單地搞層層配套,有時寧可集中資金,少辦幾件,也不能讓基層背上這個沉重的包袱。有一位村干部這樣對我講,集體經濟太薄弱了,就辦不了事,群眾也沒有信心。如何增加經濟薄弱村的集體收入?對此我曾專門到鎮江的句容市戴庄村作過調研,這個村近年來在農科專家趙亞夫的帶領下,因地制宜發展有機農業,探索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有效實現形式,不僅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而且壯大了集體經濟。這個村過去是句容市最貧困的村,現在年村集體收入超過100萬元,我要求對這個村的做法和經驗在省內首先抓好推廣。今年初我在揚州的寶應縣調研時了解到,他們採取在開發區為經濟薄弱村建設標准廠房並幫助招商的辦法,保証每個村每年有20萬元的穩定租金收益。這些做法對於薄弱村發展集體經濟都很有借鑒意義,我也建議金港村的村干部到這些地方去取取經。
駐點調研幾天裡的所見所聞,再加上那一段時間在南通、揚州、泰州三地的調研,對我由點到面思考蘇中新一輪發展有很大的啟發和幫助。到6月初省裡召開蘇中發展工作會議時,我們對如何在新的起點上促進蘇中崛起,大的思路和方向已經比較清晰,概括起來主要是“兩步走”的發展目標、“融合發展”的戰略取向和“一市一試點”的創新舉措。我們設想,蘇中地區先用5年左右時間趕上全省平均發展水平,在此基礎上再經過5到10年努力全面融入蘇南、融入長三角核心區﹔借鑒支持蘇北發展“一市一策”的做法,在南通、揚州、泰州這蘇中三市分別進行陸海統籌、跨江融合、轉型升級的綜合改革試點。這些思路舉措來自於調查研究,切合蘇中發展的階段特征,一經提出就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尤其是引起了蘇中干部群眾的共鳴,他們表示,今后一個時期蘇中發展朝著什麼目標干、怎麼去干都非常清楚了。現在回過頭來看,這兩年我們圍繞歷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蘇南提升”“蘇中崛起”“蘇北振興”的目標,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布局不斷展開,內涵不斷豐富,這當中既有連續性又有創新性,體現了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一步一個腳印把目標變為現實的不懈追求。
圍繞“中國夢”的話題,了解群眾在發展現階段的所思所盼,由表及裡思考如何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黨的十八大確立的“兩個一百年”目標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道出了億萬中國人的共同心聲,也需要凝聚億萬人的力量為之共同奮斗。如何使“中國夢”在基層和群眾中深入人心,使每個人、每個家庭把各自的“小夢想”放到國家、民族的“大夢想”中來追求,這也是我駐點調研期間重點思考的一個問題。因此,在與基層干部群眾面對面交流中,我問的最多的是“你們有什麼樣的期盼?”村民們各有各的說法,言語中有不滿足、更有憧憬。把他們的想法歸結起來,大致有這麼幾條:
一個是注重生活質量。現在村民生活總體上已衣食無憂,但在收入、健康、環境等方面又有了更高要求。有的感到口袋裡的錢還少了點,希望有更多的收入。有的對健康更加關注,說“過去吃不飽、今天怕三高”“不為生活愁、而為健康愁”。有的對居住條件和環境更看重,希望“關起門是城市條件、推開門是田園風光”。近幾年我們在全省開展了村庄環境整治,受到老百姓普遍歡迎,那些還沒有開展的地方,群眾也迫切希望動起來,把村庄、道路、溝渠都搞干淨、弄清爽,使生活的家園變得更美麗。
再一個是企求“后顧無憂”。江蘇已實現了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全覆蓋”,這也是最受群眾歡迎、反映最好的民生實事。在這次駐點中我感到,村民尤其是老年人最關心的仍然是養老問題,大家都講現在日子好、過了還要過。有的說最怕的是生大病,希望看病報銷的比例再高一些,少數家庭因病致貧的現象確實讓人很揪心。有的認為鄉村學校的軟硬件跟城裡比還有差距,想讓孩子們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 | ![]()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