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羅志軍:在深入群眾中結下不解之緣

——我在蘇中裡下河地區駐點調研的體會和思考

羅志軍

2013年08月27日09:00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在深入群眾中結下不解之緣

圍繞在新的起點上促進蘇中崛起,從基層獲取更多的感性認識,由點到面思考如何從政策和工作層面採取更有針對性的措施

這些年,每當作出重大決策之前,都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通過點上調研考慮面上政策,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措施,這已經成為省委工作的一個習慣。也正是因為堅持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這一根本工作路線,近年來我們圍繞實施“八項工程”、推進“兩個率先”提出的一系列工作部署很快轉化成全省上下的共同實踐。去年,我們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明確了蘇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今年,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規劃經國務院同意獲國家發改委批復。相比較而言,在我省三大區域中,對蘇中發展的目標、思路和政策都需要進一步明確,並打造強有力的工作載體和抓手。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省委、省政府決定今年專門召開蘇中發展工作會議,專題研究如何在新的起點上促進蘇中崛起,完善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總體布局。

在駐點調研幾天裡,我對金港村農業生產經營、農民日常生活、村庄環境整治和集體經濟發展等作了仔細了解,獲取了很多感性的認識,也啟發我對蘇中發展中的一些問題作深入的思考和探詢。

農業的出路在哪裡?基層進行的實踐探索,正孕育著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新中國成立60多年,農業的發展前30年是一個由分到合的過程,后30年是一個從合到分的過程,現在是在統分結合方面追求最佳的結合點,並要求積極探索如何使務農不靠國家補貼同樣能夠致富。金港村在推進土地流轉、建立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發展現代農業等方面的實踐,印証了總書記對農村發展大勢的判斷。該村是一個純農業村,從2008年組建蔬菜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以來,流轉耕地面積佔全村的1/3,引進創辦了花卉苗木、蔬菜瓜果等20多個現代農業項目。村民們告訴我,流轉耕地每畝每年租金700元,到農業園打工每天淨得60元,收入比過去翻了一番。那麼“統分”結合究竟什麼樣一個度比較合適?調研中有個種糧大戶對我說,農村“空巢家庭”越來越多,土地流轉是大勢所趨。他家現在就集中了150畝地,已經可以做到不靠國家補貼也能賺錢。如果要效益再高些,並考慮到生產經營的能力,像他這樣的種田大戶,土地規模在200多畝比較合適。在金港村我看到,土地流轉不僅把農村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了出來,而且促進了農業的專業化分工,讓擅長種地的種地、善於養殖的養殖、有營銷能力的做經紀人,同時催生了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與發展現代農業相適應的組織形式。這也說明,隨著經濟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農業的發展不是沒有出路,而是前景廣闊。解決農業比較效益低的問題,關鍵在於把“統”的優越性與“分”的積極性更加有機地結合起來,推動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的創新。

農村的發展朝哪裡去?須將工業化城鎮化放在所處的發展階段中來考量。無工不富、無工不強,工業化滯后仍然是裡下河地區發展的症結所在。金港村的農業發展得不錯,但沒有一家工業,老百姓收入主要依靠土地流轉、外出務工。很多村民希望當地有更多企業發展起來,讓大家在家門口就業,這樣不僅有穩定的收入,又能照顧家庭。在蘇中,加快工業化進程仍然是經濟發展的第一方略,但決不能走村村點火式的老路子。我在接訪時遇到幾位磚瓦廠的業主,他們的廠子就面臨著政策性的關停和轉型問題,這也反過來印証了低層次產業不能再發展,必須在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選擇好的項目、優化產業布局。像我駐點的村子,那麼好的生態環境,如果因為一點經濟利益而搞污染項目,真是得不償失,老百姓也不會答應。城鎮化是最大的內需,也是推動結構調整的重要突破口。我省的蘇南地區已到了以城鄉發展一體化為主要內容提升城鎮化質量的階段,對蘇中蘇北來說,城鄉發展一體化還是一個方向,現階段還是要把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統籌起來考慮,協調加以推進。現在蘇中不少群眾居住條件不錯,許多村民尤其是老人不願離開生活多年的庄子。這也告訴我們,推進集中居住必須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尊重群眾意願,不能急於求成、搞一刀切,要等水到渠成、條件具備了再做。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