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3日下午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第四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各级党组织必须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各级组织部门要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2月25日《人民日报》)
应该说,领导干部是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组织者、参与者和示范者,其法律素质的高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其依法管理、依法决策和依法办事的水平。特别是在当前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背景下,强调领导干部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显得尤其重要。可以说,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是适应党领导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是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的重要前提,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法治建设的薄弱环节,既有无法可依的问题,也有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而有法必依等法律实施的问题是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为一些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淡薄,“长官”意志浓厚,“官本位”风气盛行。对于社会主义法治,有的采取虚无主义态度,认为法治无用、法律程序麻烦,习惯于使用人治方式;有的采取工具主义态度,认为法律仅仅是一种工具,想用就用、不想用就弃之一旁,随心所欲;有的采取实用主义态度,法律对本人、本单位、本部门或者本地方有利的,就依法办事,否则就将法律束之高阁;有的简单地把法律当作专政的武器,视法律为治理老百姓的工具,把法律主要用于对人、而不是对己,主要用于治理百姓、而不是治权治官。
造成一些领导干部法治观念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来看,尽管“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虽已提出多年,但是与法治格格不入的旧思想仍然存在。一些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处理“法治”与“人治”的关系,奉行“权大于法”、“以言代法”的思维和习惯,把法律看作贯彻自己的意志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对自己有利时,就搬出来用一下。对自己不利时,就搁在一边。有的甚至把自己的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完全撇开了法律的规定,用所谓的 “领导指示”来进行治理社会、处理问题、谋取私利。长此以往,必然造成领导干部法律意识的淡薄和法治理念的缺失。
正因如此,坚持依法办事,是当前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个紧迫而严峻的课题。领导干部坚持宪法和法律至上的理念,培育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将自己的全部活动纳入到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时时以法律来规范自己,事事以法律约束自己,把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基本要求,使法律成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的不可逾越和侵犯的“雷池”。要强化法律知识学习,不断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严格依法办事、严格依法行政。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坚决摒弃“当官做老爷”的封建恶习,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强化公仆意识,树立依法为国家服务的法律意识,决不公权私用、以权压法、以言代法。要正确处理“法”与“权”的关系,坚持“法”大于“情”、“公”大于“私”的原则,经得起情与法、钱与法、权与法的考验,明确自己手中执掌的公共权力不仅是治理国家、调控社会的工具,而且更是服务社会、保护每个社会成员享有自己权利的手段之一,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改善民生,切实把科学发展的成果体现在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上,体现在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上,体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
理念决定观念,法治高于人治。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关键在领导,重点在落实。各级领导干部在依法治国的改革进程中,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必须带头依法行政,善于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管理,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和良好法治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