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领袖人物纪念馆

邓小平对新时期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贡献

刘金田

2014年03月31日14:45    来源:《党的文献》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新时期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邓小平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但是农民们却认为:没有邓小平,改革是搞不起来的,即使搞起来也会夭折。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邓小平对新时期中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一、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一贯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曾经说过:“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邓小平一贯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早在1962年,他在谈到恢复农业生产问题时就指出:“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 70年代中期,他刚恢复工作不久,就强调要首先抓好农业,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的思想。1975年7月,邓小平在同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刘兴元谈话时说,要树立“农业第一”的思想。他要求各级党委管农业的班子,注意研究农业方面的政策。1975年9月,邓小平代表中央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讲话时说:四个现代化,比较起来,更加费劲的是农业现代化。如果农业搞不好,很可能拉我们国家建设的后腿。当年,他在国务院讨论国家计委起草的《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时,还提出:工业支援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是工业的重大任务。工业越发展,越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

粉碎“四人帮”后,我国的农业仍在“左”的影响下徘徊。由于政策不对头,我国农业生产的状况还很困难,甚至有部分县、地区,粮食产量还不如解放初期。面对这种严重局面,邓小平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出发,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在改革开放初期一再强调“以农业为基础”。他认为,第一,中国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农业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有着特殊地位,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 “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第二,农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他反复强调:“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80%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第三,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农业问题要始终抓得很紧”。

(责编:张湘忆、谢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