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领袖人物纪念馆

邓小平对新时期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贡献

刘金田

2014年03月31日14:45    来源:《党的文献》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四、强调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农村政策落实以后,农业发展的形势很好。邓小平认为,靠政策只能解决一段时间的问题,农业发展从长期看还是要靠科学。

1、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没有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就不能建设现代农业。邓小平分析了当时中国农业面临的现状,认为在农业增产中科技的贡献率很低,指出:“农业文章很多,我们还没有破题。这里讲的没有破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科学技术。” “提高农作物单产,发展多种经营,改革耕作栽培方法,解决农村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等,都要靠科学。”随着发达国家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日益广泛的运用,邓小平十分强调生物工程技术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指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他认为,只有依靠科学,才能使我国农业科技和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

2、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振兴农村经济主要取决于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的广泛运用,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邓小平强调,要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开展重点项目的攻关,搞好新技术研究的开发和推广。他亲自领导和过问一系列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的决策、制定和实施,如“星火计划”、“燎原计划”、“丰收计划”等等。农业科技的发展靠的是人才。这里的人才包含两个方面,农业高科技人才和农业应用型人才。1983年12月22日,邓小平在听取有关方面负责人汇报经济情况时指出,今后要进一步提倡科学种田,还要大力培养农业科技的应用型人才。“我们有大量中学生,要把他们培养成土专家,让他们在农村发挥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整体的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大发展。

实行科学种田,使我国农村经济增长很快。从1979年到1984年,全国农业总产值增长55.4%,平均每年增长7.6%,粮食产量增长33.6%,198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0731万吨,人均800斤,接近世界人均水平。农业总产值达到3214.13亿元。农村好的形势令邓小平兴奋不已。1985年3月,邓小平在接见出席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的全体同志和首都科技界代表时说:“我很高兴,现在连山沟里的农民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他们未必读过我的讲话。他们从亲身的实践中,懂得了科学技术能够使生产发展起来,使生活富裕起来。”

(责编:张湘忆、谢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