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号召全党解放思想,为农村改革的启动创造了宽松的政治氛围
1977年7月,邓小平第三次复出,他在设计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中,把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放在整个国民经济改革和发展战略的首位。从1977年冬开始,他就“到处点火”,首先点燃的就是农村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放宽农村政策。1977年11月,他在广州听取中共广东省委负责人汇报时特别谈到了农村政策问题。他说:看来最大的问题是政策问题。政策对不对头,是个关键。这也是个全国性的问题。要清理一下。说什么养几只鸭子就是社会主义,多养几只就是资本主义,这样的规定要批评,要指出这是错误的。
三个月后,他在途经四川时,又对四川省委负责人谈道:农村和城市都有个政策问题。农民一点回旋余地没有,怎么能行?农村政策、城市政策,中央要清理,各地也要清理一下,零碎地解决不好,要统一考虑。自己范围内能解决的,先解决一些,总要给地方一些机动。
二是扩大生产队的自主权。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国掀起了一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邓小平支持和领导了这场运动。他号召全党解放思想,突破禁区。这就为农村改革创造了宽松的政治氛围。邓小平说:我们做事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要认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当时全国农村仍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然而1978年9月,邓小平在视察东北时却说:学大寨要实事求是,学它们的基本经验,如大寨的苦干精神、科学态度。大寨有些东西不能学,也不可能学。比如评工记分,它一年搞一次,全国其他人民公社、大队就不可能这样做。取消集贸市场也不能学,自留地完全取消也不能学,小自由完全没有了也不能学。邓小平连用了几个“不能学”,对人们震动很大。这几个问题一直是困扰地方干部特别是农村干部的主要问题,也是影响农民积极性、阻碍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邓小平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一直不敢说的话,道出了他们的心声。12月,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特别强调要解放思想、放下包袱、开动脑筋,扩大生产队的自主权。这对在全国悄然兴起的农村改革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三是默许包产到户。邓小平关于调整农村政策问题的讲话,特别是解放思想这篇讲话,对农村改革影响很大。在这前后,一些农村中开始出现各式各样的调整农业政策的办法。广东一些地方开始试行包产到户,四川一些地方试行包产到组,安徽的一些农民甚至搞起了包干到户。对各地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生活的自觉行动,有些人担心会瓦解集体经济的所有制基础,表示强烈反对;有些人则坚持可以试验。邓小平和其他中央主要领导同志以及地方上的一些领导同志采取了默许的态度,这就为包产到户的存在和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