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领袖人物纪念馆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预见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庄福龄

2014年02月17日09:18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继往开来,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史无前例、十分复杂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有极强的创造精神和探索精神、有善于集中人类智慧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正如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为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这个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我们回顾既往,瞻望未来,深感十六年来先后以江泽民和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确实以他们创造性的实践作出了满意的答卷,确实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

  ——从总结人类历史的基本经验中,进一步揭示和突出了三大规律的理论。这一理论把漫长的社会发展史和现时代的要求相结合,把客观规律的发展进程及其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相结合,既从总体上揭示了三大规律即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在联系,又从新的实践上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从而为人们站在历史的高度,自觉运用规律,推动历史前进武装了思想,也为历史创造者从人类总结的新经验、新成果中吸取力量和智慧,为自身的发展和人类的解放开辟道路。三大规律的理论,深刻地把人们学习社会发展史、科学社会主义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共产党执政史相结合,从中吸取不同的、各具特点的历史经验,从历史的联系和区别上分析不同的规律、不同的特点。人民作为创造历史的主体,总是从历史活动的实践和比较中,不断寻找、揭示和发展指导自己前进的真理,人民也总是在客观规律这所伟大的学校中学习、进步、增长智慧和才干的。

  ——深刻把握发展思想的精髓,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一切。对发展的科学理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是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这一思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9]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发展的思想从黑格尔时代起已经深入一般人的意识,未必会有人直接反对它。“但是,口头上承认这个思想是一回事,实际上把这个思想分别运用于每一个研究领域,又是一回事。”[9]对待发展的思想,关键在于运用,在于理论和实践的一致。

  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发展的思想,一贯主张通过发展来解决各种问题。早在1937年,毛泽东为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而撰写的哲学著作就鲜明地提出:“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形成了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或两种对立的世界观。他要求用科学的世界观去认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从中找出运动发展的内在联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党内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背离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错误所在,找到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正确道路。我们党正是在这一世界观的指导下,开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局面,迎来了建立新中国的历史性胜利。

  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历史,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证明我们在坚持发展、坚持辩证法世界观上是完全必要的、正确的。当然,我们的工作也有缺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而且毛泽东在发展生产力的方法上也存在错误,例如搞“大跃进”、人民公社,就没有按照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办事。社会主义新中国所取得的这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是值得注意的。发展生产力,把经济建设当作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这是我们正面的成功的历史经验,而背离发展、背离发展的客观规律,偏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轨道,则是我们反面的失误的历史教训。

  当然,作为全党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是发展的思想、开放的理论,它从来都是为认识真理开辟道路的,这是必须把它同毛泽东个人的错误论断区别分开的。应当说,邓小平是真正掌握了毛泽东思想精髓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善于从历史经验和时代要求中形成理论,善于以深刻的哲理提炼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样掷地有声的语言,把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提到了人类发展的新高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变化,邓小平理论对发展的深刻理解又被形成于世纪之交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深化与发展。江泽民在共产党执政的条件下把发展定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对发展在党和国家生活中的至高无上地位做了明确的界定,进一步把发展制度化、固定化了。他们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集中体现。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根据党长期的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继续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总结实践经验、系统研究发展理论的重大成果,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科学发展观既是针对我国长期以来依靠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而提出的,也是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是全面的发展,是注重质量的发展,是协调、平衡、互助、互补、互促的发展,是把发展的成果为后人共享的、可持续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也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种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科学社会主义史上为发展注入了人类实践的新经验和科学内涵,既注重全面协调诸多矛盾和问题,又注重为发展主体解决现实存在的各种问题,为他们谋求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把尊重客观规律与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统一起来,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进一步把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落到实处,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和发展理论极大的丰富和创新,也是为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确立的统领全局的重大战略思想。

  ——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期奋斗中,创造性地以构建和谐社会为重要保障。改革开放需要在稳定的环境下进行,同样,人民的安居乐业也离不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离不开广大人民的精神风貌与他们之间的和谐相处。从毛泽东到邓小平,都为此而反复强调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邓小平还特别敦嘱党的领导干部“要胸襟开阔”,“要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要“能容忍各方面、团结各方面”1等等。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构想,不仅是对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与社会主义特有的精神文明充满信心的表现,也是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潜力充满信心的表现,是目前正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的历史条件所提供的可能性决定的,是在客观条件许可范围内的跨越与跃进。

  只要我们紧紧把握住自我发展的有利时机,特别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问题,扎扎实实地贯彻落实第十一五年规划的各项要求,就一定能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的征途上,贡献出一个和谐有序的崭新社会,为社会发展谱写出新的篇章,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作出划时代的理论创新,也必将对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做出新的贡献。

  ----------------------------------------------------------------

  [1][2][3][6][7][8][1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115-116,382,291-292,368,296,373,300-301.

  [4][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126-127,237-238.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4.

(责编:张湘忆、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