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阮成发:实现大武汉的全面复兴——我心中的“武汉2049”

(2013年11月28日)

2013年12月04日15:05   来源:长江日报

原标题:实现大武汉的全面复兴

(六)关于生态保护

一个城市的兴衰周期,受产业科技变革的影响,可能是30年、50年;受文化的影响,可能是50年、100年;受生态环境的影响,将更为长远、更为致命,一旦因之衰败,几乎不可逆转。楼兰古城曾是水草茂盛的地方,由于人类的过度索取,耗尽了繁华,如今已是荒漠一片。可以说,一个城市如果不能把生态保护好,就没有未来,没有希望,而且不可逆转!

反思武汉的现状,生态问题已相当突出。最近一段时间,有时空气属于严重污染,空气质量已引起全市上下的高度关注。也许有的同志说,这只是近一段时间的极端情况。但不容回避的问题是,武汉的空气质量变差了,蓝天白云越来越少了。作为武汉人,我们常常以“百湖之市”为傲,大自然对武汉特别眷顾,武汉是古云梦泽的一部分,历史上就是一片汪洋。武汉的建城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填湖史,至今我们仍有四分之一的水域面积。我们在为城市建设骄傲的同时,想起一个个减少的湖泊,每一个有良知的人,内心都深深痛楚,城市发展到今天,我们还能通过填湖来获取发展的空间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

展望21世纪中叶的武汉,人口数量将大大增加,经济总量将成倍增长,可以预测,我们对自然的介入、对生态的介入、对江河湖泊的介入,会越来越深,城市面临的生态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如果只顾当前不顾长远,竭泽而渔,不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我们就是对大自然恩赐的粗暴践踏,对子孙后代的极端不负责,就是城市的罪人。

借鉴历史,面对现实,展望未来,我们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守住武汉生态底线。永续发展的城市,就必须注意经济系统小于社会系统,社会系统小于生态系统,而不是倒过来。“山、水、林、田、湖,是生命有机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今后决定我们武汉子孙命运的,肯定不是我们现在为后人建了多少工程,架了多少桥梁,盖了多少房屋,留下了多少物质财富,而是能否为后人留下足够的生态养育空间。

市域8494平方公里范围内,我们规划了约7000平方公里的生态养育区。这些区域,遍布湿地、农田、林地等生态资源,我们要遵循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坚决杜绝商业开发的蚕食,加大保护修复力度,加大国土整理的力度,真正发挥好生态屏障作用,持续增加城市的生态总量。

城市3261平方公里都市发展区内,我们确定了1566平方公里生态底线区。这是城市生态安全的最后防线。这条防线决定城市的安全与命脉,我们要本着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死守这条生态红线:一寸水面也不减少,一寸山体也不蚕食,一滴污水也不排放,一棵树木也不砍伐!

要保护好湖泊。湖泊是大地的眼睛,是大自然赐予城市的莫大恩惠。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我们的166个湖泊。从现在起,绝不能填湖,绝不能环湖铁桶式开发,把湖岸线建成有钱人的私家花园。要实行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确保清水入湖。要还湖于民,把围湖的开发全部打开,沿湖岸线建设绿道、种植树木,让市民能便捷地亲近湖泊、自由地享受湖泊,彰显大江大湖的城市特色。

要显山透绿。山是城市的脊梁。要严格保护山体,不能开挖、侵占山体,不能伐树。除城市功能需要外,不能在山上盖房子,不能围着山盖房子,山上已有建筑要逐步拆掉。让市民能便捷地亲近山脉,自由地上山游憩。要让龟山、蛇山挺起城市的脊梁,让珞珈山、喻家山等彰显文化的气息,让磨山、九峰山等恢复原始森林形态。

要保护好长江和汉江。长江和汉江是武汉的骄傲。无论何时,绝不能填江,不能向长江和汉江直排,确保江水不受污染。要加强对江河岸线的规划整治,要整体规划建设市域范围内两江四岸的生态廊道。全市其他江河,比如府河、倒水河、马影河等江河的岸线、滩涂,都要纳入规划,严格保护,逐步整治。还有一点要格外关注,两江交汇的南岸嘴地区是“城市之心”,世上少有,其规划建设要慎之又慎,在没有让世人为之一亮、为之一震的项目之前,要坚决留白!要相信子孙后代比我们更有眼光、更有智慧。

要保护好湿地。湿地是“地球之肾”。武汉是我国内陆湿地资源最丰富的特大城市之一,像沉湖、涨渡湖等湿地自然保护区,不能侵占和破坏,不能以生态旅游的名义占用。要把湿地资源与加强水生态、水环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切实维护湿地的原生态。

(七)关于文化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市民的精神家园,城市是文化的集中承载地和展示地。未来城市间的竞争,最终将是文化的竞争。中国中部中心,必然是文化中心;复兴大武汉,文化复兴不可或缺。我们要高度重视文化发展,让文化成为辨识和提升城市形象的核心因素,让武汉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和集中展示窗口。

文化,无形无体,润物无声。文化建设是一个宏大的命题,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持续努力的伟大事业。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文化建设必须通过一个一个载体来落实,坚决做到虚功实做。“文化五城”建设,是市委已经确定的推进武汉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以此为抓手,切入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必有所获。

读书之城。书香是城市最美的味道。一个热爱读书的城市,必定是有前途的城市。如果在我们的城市,阅读成为人们的习惯、享受,随处可见读书看报的人,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城市氛围?未来,书的介质会变化,电子的会增加,纸质的会减少,但作为传播知识的书将永远存在。建设读书之城,就是希望阅读成为市民的生活方式,随处都能买书看书,随时都在谈书评书。在繁华的城市商业中心,要找得到书店,不仅卖书,更提供一个阅读的场所、一种阅读的氛围;在一些综合性超市、加油站等,市民能便捷买到最新畅销书、报刊杂志等。要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比如:图书馆里有咖啡厅、蛋糕房,一边读书看报,一边享受咖啡糕点,让在图书馆看书成为休闲方式、成为生活享受。要策划一些读书主题活动,比如读书节、书展、文化沙龙、阅读论坛,一年又一年持续不断地办下去,最终形成品牌,形成口碑,形成文化。

博物馆之城。博物馆,连接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是认知一座城市的第一本书、第一堂课、第一现场。建设博物馆之城,就是希望我们的市民走进博物馆,直观地认识和感受城市的历史文化。要整合资源,既发展公立性、综合性的博物馆,也鼓励社会各界包括高校、企业家、个人创办各类博物馆;既发展历史文物、收藏品等传统意义上博物馆,也发展行业博物馆,如桥梁博物馆、铁道博物馆、码头文化博物馆、航天博物馆、赛马博物馆,还有汽车、光纤、造船、烟草等民用工业企业,还有市井民俗、民生等社会百态,都可以建成面向社会开放的博物馆。

艺术之城。艺术展现一座城市的气质和情感,没有艺术的城市显得苍白而贫瘠。建设艺术之城,不仅要有好的音乐厅、剧场,还要有顶级的艺术大师、作品和顶级的艺术盛事。我们的琴台音乐节、杂技节如果能办成维也纳新春音乐会、蒙特卡洛国际杂技节那样世界级的艺术盛事,武汉以及武汉艺术的影响力也一定是世界级的。所以,我们要集中精力、持续不断地打造哪怕一个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汉派艺术节会精品。建设艺术之城,还要让市民亲近艺术,让公园、绿地、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都成为艺术的展示地,整座城市都弥漫着艺术的芬芳。

设计创意之城。创意设计引领潮流,彰显城市个性,美化市民生活。我们建设设计创意之城,不仅要推动武汉设计、创意产业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风格独具的设计与创意,充分展示武汉的地域文化精髓,彰显城市文化特色。我们在工程设计、传媒出版、数字创意、时尚设计等方面有传统优势,要借助优势产业和品牌,融入具有鲜明武汉特色的文化元素,彰显武汉文化个性魅力。举办武汉国际时装周、武汉设计双年展等活动,向外界展示我们的文化理念,让“武汉设计”和“武汉创意”引领时尚潮流。同时,让创意设计走出设计师的工作室, 融入普通市民生活。让市民周末有机会去看各类设计展览,闲暇时能拿起画笔挥洒创意,在创意园区能淘到创意用品,让市民的生活细节变得创意盎然。

大学之城。主要是要实现大学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建设“大学的城市、城市的大学”。我前面已经说过,这里就不再展开讲了。

“文化五城”建设需要发挥名人名家的重要作用,也必将催生和集聚更多的名人名家。一个城市往往会因为一两个名家、或是一两部名作而声名远播。我们要培育更多、影响力更大的文学、美术、音乐等艺术名家大师,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提供场所展示他们的作品,来提升武汉文化的影响力。邀请更多的世界级文化艺术大师 “看武汉”、“写武汉”、“拍武汉”,向全世界宣传和推介武汉。要为名人名家的成长,提供宽松的环境,尊重规律,给予更多的宽容和帮助。如果能做到这些,我们一定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武汉名人名家,在世界文化艺术舞台上大放光彩。

“文化五城”建设,是我们把文化虚功做实的一个途径。但文化建设不止于此,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精神文化生活会有更多期待,这需要通过我们的努力,一步一步拓展,把“五城”变成内涵更多、更丰富的“文化之城”。

(八)关于国际化

开放,是时代的主旋律。历史上,大武汉主要大在开放上。现在,武汉与沿海先进城市的差距主要差在开放上。展望未来,武汉一定要大踏步走向世界。武汉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后,最重要的历史使命就是进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我们从现在起,必须以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推进对外开放,加速城市国际化进程。

积极融入全球产业与贸易分工体系。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今天成就的重要经验。当前,国际需求不振,国际竞争加剧,我们要以更加谦虚的态度,创造更好的环境,大力引进代表国际先进水平、对产业升级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外资大项目,着力吸引发达国家和世界500强企业来汉投资,把武汉打造成为集聚国际高端资本、技术、智力等要素资源的战略要地。我们要改变在国际贸易体系中处于末端的状况,更加注重高端物流资源集聚和高端物流功能塑造,大力引进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龙头企业,争取建设成为全球供应链管理重要功能节点。同时,我们还要坚定地支持本土企业“走出去”,更多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培养本土跨国公司。

全面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交流增长见识,增进共识,赢得机遇。我们要把融入国际分工深植于全方位多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我们要深化与现有友好城市交流合作,结交更多的友好城市,丰富交流内容,拓宽合作领域。积极申办国际会议、国际体育赛事、国际论坛。要培育一批热爱武汉、心怀全球的民间交流大使,支持包括艺术家、旅行家、探险家在内的社会各类人士,成为国际人士,增进往来,传播友谊。

精心营造提升国际化水平的条件和环境。首先要解决通达性问题,重点是航空。我们要着力加强与世界各大城市的直接沟通与联系,从战略的高度提升对开通国际航线、加密航班重要性的认识,以更大的耐心、更大的投入培育国际航线。要促进更多的国家开设领事馆和办事机构。要建设一批国际社区、国际医院、国际学校、国际商务楼宇,要有意识地引进地道的异国餐饮和文化体育娱乐场所,让外国人在武汉住得舒适、吃得开心、玩得高兴。要进一步培育全社会的对外开放意识,更多地引入国际标准、国际规则、国际标识,兴办更多的外文报纸,开设国际频道、网站,培育浓厚的对外开放文化氛围。

“武汉2049”命题博大,能力有限,抛砖引玉,以期形成共识,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激发全市人民对武汉的热爱。

城市因梦想而伟大,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复兴大武汉,是我们每个武汉人共同的梦想。我相信,只要我们矢志不渝、齐心协力、全力以赴,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一定能实现大武汉的全面复兴!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