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阮成发:实现大武汉的全面复兴——我心中的“武汉2049”

(2013年11月28日)

2013年12月04日15:05   来源:长江日报

原标题:实现大武汉的全面复兴

(四)关于交通

交通对城市的兴衰发挥着重要作用。几乎所有的国际化大都市,都是交通枢纽。世界上也有一些城市,因为交通方式变革,而被边缘化,甚至走向衰落。

历史上,汉口因水运而兴,成就了四大名镇之一的美名;上世纪初,武汉又兼得铁路之便,成为近代工商业文明的发祥地。改革开放后相当长一个时期,随着我国现代远洋运输和高速公路、航空的快速发展,武汉的交通枢纽地位逐步下滑,与之相伴的是城市地位的下降。当前,改革开放面临新的形势,启动内需成为国家重大战略,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加速推进,与沿海地区差距缩小,我国的对外交通体系将发生重大变化,全国的交通格局将发生重大调整,这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武汉是中国经济地理的中心,长江与汉江在这里交汇,中国东西向和南北向交通大动脉在这里交汇,完全有条件成为全国性的综合交通枢纽,再现“九省通衢”的辉煌。

首要任务是提升武汉在全国交通体系中的地位。从地理上看,武汉之于中国,相当于芝加哥之于北美、法兰克福之于欧洲,交通地位一定是全国性的、枢纽性的。如果武汉不能成为全国交通枢纽,就是我们作为不够,对不住武汉这座城市。我们一定要发挥武汉的交通区位优势,综合施策,把武汉建设成为集铁水公空于一体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在航空方面,我们要加快建设T3航站楼,适时启动建设第二机场,努力建设中国中部门户机场。在水运方面,我们要加快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促进铁水联运,连接长江上下游,打通中国近海和西太平洋近洋港口通道。在铁路方面,规划建设东南、西北方向的高速铁路客运通道,形成“米字型”高铁网络,成为中国“高铁之心”。高速公路也要进一步加宽、加密,完善网络,提高通行能力。

要着力破解市内交通出行难问题。随着城市人口的聚集、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交通需求将成倍增长,对交通快捷、方便、舒适等的要求,也会进一步提高。解决交通问题,将是中国城市建设管理中面临的世界性难题。现在,我们对大城市的交通理念,基本上还停留在西方发达国家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的认知水平上,如果没有大的思想创新、理念创新和出行方式的改变,交通难题将难以破解。地铁是已知的在大城市最经济高效的交通方式。我们要加快发展以地铁为核心的公共交通体系,建成 “地铁城市”。随着城市拆迁难度提高、成本加大,我们要把道路建设重点转移到地下,加大地下交通发展力度,形成地下交通网,把部分车流引入地下。城市快速路网、环线、放射线是已知公认提高小汽车出行效率的有效方式,我们要完善快速路网体系,加快推进城市环线、过江通道和快速路建设。立体交通、慢行交通(自行车、步行)、发达的微循环路网、人车分流已被证明是解决交通问题的有效手段,既要为车建路,更要为人让路。要建立完善的自行车交通网络和人性化的步行通道,把街道还给行人,处理好人车混行问题,让市民骑自行车、步行更舒适、更便捷。

不能形成以小汽车为主的交通出行方式。作为特大城市,如果大部分人都以小汽车为主要代步工具,那将是这座城市的灾难,意味着出行效率极为低下,意味着严重的环境污染,意味着城市将变成一座“死城”。决不能因为没地方停车就建停车场,决不能完全以小汽车为尺寸改造城市。我们要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近期加大供应管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适时启动小汽车的需求管理,认真分析收取拥堵费、限牌、限行等措施的利弊,加强宣传、凝聚共识,采取合理的举措,有序控制小汽车增长。

(五)关于城市规划建设

城市是我们生产生活的场所,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城市是否可持续、是否有前途,与这座城市的总体布局、空间尺度以及个性魅力,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把我们的家园规划建设得更好,是生活在城市中每个人的共同心愿。

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如何破解“大城市病”、“摊大饼式”发展、大拆大建、千城一面等问题。针对城市的欠账和弊端,我们正在持续大规模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建设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项目,但常常是老问题没有解决,新问题又出现了。如果没有长远眼光,没有很好的总体规划,就不可能从拆了建、建了拆的循环往复中走出来。面对当前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痛下决心予以破解。

绝不能“摊大饼式”发展,切实促进城市轴向紧凑拓展。“摊大饼式”建设城市所形成的城市病难以根治,已成为共识。我们绝不能继续让城市不加约束地向外蔓延发展,要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设“紧凑型城市”。我们已经确定了“中心城区+新城区”(主城+新城)城市空间总体布局,关键是如何形成这一格局。国内外城市发展实践证明,划定生态控制线,实施生态功能区建设,是锁定主城边界的有效手段。我市主城与新城生态控制线和生态隔离带已经划定,虽然已颁发“市长令”和人大通过的“决定”,但目前的问题是落实不到位。不少人原则同意,具体反对,总希望本地区少一些绿地、少一些生态隔离带,总想蚕食绿楔,多搞一些开发。主城仍在继续向外蔓延,新城也希望更多地靠近主城发展。如果这种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主城新城将连成一片,实际上还是在“摊大饼”。

对于这个事关城市生命的根本问题,不能有丝毫含糊和摇摆。要加快建设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府河湿地公园、武湖生态农业园、天兴洲郊野公园等项目,保护好府河、武湖生态绿楔,有效锁定汉口主城区增长边界;加快建设大东湖生态水网、九峰森林保护区、汤逊湖公园、黄家湖公园等项目,保护好大东湖、汤逊湖、青菱湖生态绿楔,有效锁定武昌主城区增长边界;加快建设后官湖休闲度假区等项目,保护好后官湖生态绿楔,有效锁定汉阳主城区增长边界。结合绿楔的保护,加快建设竹叶海公园、戴家湖公园、杨春湖公园、汉阳六湖连通等工程,严格锁定三环线生态隔离带。在生态隔离带和绿楔范围内,严格划定禁建区,严格项目准入,现有企业和居民区要坚决有序搬出。

规划建设错落有序、疏密有致的城市内部空间。城市“摊大饼式”发展,不仅表现为城市外部空间的无序蔓延,也表现为城市内部空间开发强度简单划一,城市没有高低起伏,没有层次感。说到底,就是在城市建设中,没有处理好集中和分散的关系。科学高效的城市内部空间开发,既要在某些区域相对聚集,又要在一些区域相对疏散,不能处处都是高楼大厦,让人感觉平淡、乏味、拥挤、压抑。

国外先进城市一般在城市核心区,按照集约高效的理念,集中建设一个或几个10—20平方公里的高密度区域(称之为CBD或Downtown)。在这个区域内,各种商业商务功能高度聚集,人口高度密集,摩天大楼鳞次栉比,地下空间充分开发,地上地下融入一体,置身其间,往往令人难以分辨哪里是地上,哪里是地下。结合武汉实际,我们也要确定几个区域进行高密度开发,尽量凸显城市中心核心地位。可以在长江一桥、二桥之间,汉江的江汉二桥以下这个范围内,如果再大一点,可以考虑从鹦鹉洲长江大桥到二七长江大桥,在这一区域内选择几个地方进行高密度开发,建成像美国曼哈顿、上海陆家嘴一样的城市核心区。

一个城市一定要有部分区域适当开敞,严格控制开发强度,特别是在山体、湖泊周边和历史文化街区,更要注重规划建设低密度区域,不能让高楼随意建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在这个区域如果竖一栋高楼,就会对这个区域的城市景观,产生致命性的伤害。比如,在汉口原租界区、中山大道核心区、武昌古城等历史文化街区,龟山、蛇山、珞珈山、洪山、东湖、月湖、墨水湖等山体湖泊区域,就只能规划为低密度区。

不论是高密度区,还是低密度区,我们都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尺度合理、功能完善、分工明确,为市民提供优质、适宜的生产生活环境。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是市民栖息之所。未来的社区,一定是环境舒适优美、服务设施完善、管理规范有序、人际关系和谐。比如,都应该具备步行街、公共空间等功能,不能吃碗热干面、买份报纸,都要跑很远的路。比如,社区文化丰富多元,邻里关系和谐包容,不同职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相互守望、融洽相处。

彰显城市个性魅力,着力解决“千城一面”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一些大大小小的城市变得越来越雷同:一样的玻璃大厦、一样的立交桥、一样的宽马路、一样的大广场……漫步在这些城市的繁华街道,往往会产生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在这样的城市无论住多长时间,也不会留恋。和这些城市一样,武汉的城市个性正在悄然消失,城市的辨识度、识别度也在不断下降。如果我们从现在开始不注重塑造城市特性、彰显城市魅力,随着时间推移,我们的子孙后代对武汉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将会荡然无存。

城市不能“千城一面”,只有保持个性和特色,才能生机勃勃、丰富多彩。彰显武汉的城市个性和魅力,关键是要联系武汉的实际,落到实处。要保护好武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维护好历史传承,留住城市根脉。比如,汉口的沿江大道是武汉近代开埠的标志,历史上是重要的租界区,各国不同风格的建筑在这里聚集,可以说是万国建筑博物馆,深深烙印在一代又一代武汉人的记忆中,是武汉为数不多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让人眼睛一亮的地方,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也是对我们的子孙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我们建设汉口沿江商务区,一定要控制开发强度,加大对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力度,恢复其历史风貌,再现百年老汉口的辉煌。

再如,我们正在规划建设的汉正街商务区,不能看到旧房子就一拆了之,一定要保留延续老汉正街垂江式的街巷(药邦巷、淮盐巷、泉隆巷),保护好城市肌理,恢复新安会馆徽派建筑风貌,找回叶开泰、谦祥益、汪玉霞等老字号的根脉,重现当年万商云集的繁华盛景。

还有,沿江大道到京汉大道这个区域,要以中山大道为核心,特别是江岸区、江汉区的中心部分,实行整体规划保护,尽量按照民国时期风貌,重现中山大道的繁荣,找回民众乐园的风采。同时,武昌昙华林、都府堤,汉阳洗马长街、龟北路等其他历史文化街区,都要按照这样的思路,规划好、建设好、保护好。

城市特色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城市的主色调、城市建筑的总体风格、城市的天际线、地标建筑、中心点等。究竟武汉城市的主色调应该是什么样的?外在建筑形态的主基调是什么?重要细节的处理如何把握?等等。我们还不是特别明确,需要请国内外一流的专家、深谙武汉历史文化的学者好好研究。在此,我只想强调一点,我们的城市建设绝不能都是“舶来品”,都是“殖民式”的建筑,都是外国建筑设计的试验场;绝不能一味地简单模仿,绝不能只讲实用,不讲外形美观。建筑外观和街道立面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政府应统筹谋划。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