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于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城市长盛不衰的源泉。一国科技的中心,一般也是创新的中心、产业的中心、经济的中心。回顾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中心,从十八世纪英国的伦敦,到十九世纪后期德国的法兰克福、慕尼黑和柏林,再到二十世纪美国的纽约、波士顿和洛杉矶,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城市因为抓住了科技革命的机遇而先后崛起。反之,谁在科技创新上保守,谁就会被无情地淘汰。比如柯达错过了数码时代,诺基亚错过了智能机时代等而走向了衰落。因此,当今城市的管理者在规划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时,都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科技优势不是与生俱来的。与交通区位、自然禀赋不一样,科技经过培育可以在一个区域集聚、快速发展,科技优势可以再造。与其说科技成就一个城市,不如说是城市主动作为,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培育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文化,支持和促进了科技的发展。我们作为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设者,谋划武汉的未来发展,就要有重视科技发展的远见卓识,始终注重培育创新文化、支持科学研究、追赶科技前沿,让科技创新成为武汉最突出的城市特质。
努力建设世界闻名的大学之城。历史反复证明,发展科技关键在教育、核心在人才。培养人才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最关键的是大学。大学是知识的殿堂、人才的摇篮、文明的园地、思想的载体、创新的基地。现代大学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立国之本、民族之魂。“现代大学之母”德国洪堡大学,与黑格尔、普朗克、爱因斯坦、马克思等一批巨擘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被黑格尔评价为“没有洪堡大学就没有光辉灿烂的德意志文明”。作为城市的管理者,我们更要把大学作为城市的立城之基。大学与城市血脉相连,共生共荣。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城市基本上是一个同义词。武汉有78所大学,有武大、华科大等一批著名学府,这其中哪怕只有一所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成为哈佛、麻省、牛津,武汉就理所当然成为世界知名城市。我们希望与在汉大学一起携手努力,共同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怎么支持都不过分。只要是有利于大学发展的事,我们都要坚决去做;只要是不利于大学发展的事,我们都坚决不做;只要是妨碍大学发展的事,我们都要坚决反对。我们要像呵护生命一样,呵护我们的大学。如果全市人民都有这样的共识,武汉一定会前途远大。
努力追赶和抢占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科技发展是有周期的。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如果我们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就可以实现跨越发展,迎头赶上先进城市。我们要在一些有优势的领域,集中优势兵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重点攻关突破。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加快培育和聚集一批站在全球科技前沿的名家大师,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
努力把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为一流科技园区。科技的创新与科技的运用从来是互相促进的。没有斯坦福就没有硅谷,也可以反过来说,没有硅谷也不可能有斯坦福的今天。科技经济“两张皮”,科技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是我们面临的难题。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十分重视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特别要加快培育创新文化,创新体制机制,集聚创新资源,为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创造良好环境。
要特别关注科技革命对全社会带来的深刻变革。科技革命常常改变历史的走向。人类社会的很多意外、甚至战争,都与科技密切相关。每一次科技革命给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都是颠覆性的,也是最难以预测的。三四十年前第一部个人电脑、个人手机出现时,我们何曾想到人类社会会发生如此深刻的巨变。每次科技革命发生后,总有一些时代的弄潮儿勇立潮头,抢占先机,引领时代发展。
当前,全球科技和产业界都在密切关注新一轮科技革命,我们要积极应对,超前谋划。根据现有的信息和已有的认知水平,我们应该从战略的高度,特别关注以下几个领域:一是以页岩气、生物质能源、智能电网等为代表的能源革命,可能改变能源供给和利用方式;二是以机器人、3D打印、数字制造等为代表的智能制造,可能改变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方式;三是新一代互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将会改变人类社会的流通方式、交易方式、金融模式乃至社会管理模式;四是移动互联、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楼宇、数字家庭乃至智能城市等,将改变人类的出行、看病、居住生活方式。
我们要在这些领域见微知著,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超前的眼光,从战略的高度布局,率先探索使用。我们绝不能被动保守、徘徊观望,哪怕稍有松懈,就会被世界远远地甩在后面。
(三)关于产业发展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根基,没有产业的实力就没有城市的实力。当前,武汉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面临发展不够和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与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多重任务。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产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商贸物流中心。
始终把制造业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无论城市处于工业化的何种阶段,也无论未来经济社会如何变化,制造业始终都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城市安身立命之本。现在我们有的同志认为,武汉的工业已有相当的规模和比重,今后应该以发展服务经济为主,即使要发展工业,也要集中精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制造业不能再搞了。这种“去工业化”的观点,已经被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证明是错误的。我们也不要担心制造业会不会被淘汰,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技术和夕阳的产品。传统产业通过改造提升,可以做到永葆活力。衣食住行是人类永恒的需求,也是永恒的产业。事实上,一个城市产业发展的机遇、空间十分有限,竞争异常激烈,机会稍纵即逝。一个城市要保持长久的繁荣,也必须要有多元的产业结构。世界上没有一个特大中心城市是只有新兴产业,没有传统产业的。比如,上海有造船、石化、钢铁、汽车等,北京有汽车、石化、轻工等,天津有石化、飞机、冶金、棉纺等。瑞士、意大利等国至今还有很受消费者欢迎的传统手工业,成为奢侈品。因此,在我们未来发展中,既要注重发展先进制造业,又要促进传统制造业的调整振兴;既要注重发展服务业,又要抓住制造业这一安身立命的基础。
不失时机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阶段演进的过程中,现代服务业能否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在工业化后期,在服务经济完全形成之前,会出现一个阶段工业比重高、另一个阶段服务业比重高交替出现,产业结构螺旋式演进的现象。我们关键是要把握这个总体趋势,不能片面强调某个年份、某个阶段服务经济的比重。我们要遵循服务业发展规律,适时推进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物流、金融等两端延伸,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服务经济的发展,更需要有针对性的社会环境、产业政策和文化氛围,这是我们面临的更大课题。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每一次产业革命都孕育出一批可以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新技术,后进城市要把握这样的机遇。我们要依托武汉不断积累的科技创新能力,在智能制造、绿色能源、数字服务、生物等新兴产业领域布局,同时希望能从东风、烽火、凯迪、人福等企业中诞生世界级行业领军者,在这一轮产业革命中占有一席之地。
产业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产业发展上,绝不能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来换取经济一时的发展。尤其是对落后产能要坚决淘汰,对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坚决改造或关停,对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坚决关闭,对污染环境的项目坚决不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