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阮成发:实现大武汉的全面复兴——我心中的“武汉2049”

(2013年11月28日)

2013年12月04日15:05   来源:长江日报

原标题:实现大武汉的全面复兴

置身现实生活,畅想美好未来,我们应有怎样的智慧情怀、时空视角?我们怎样斟酌沉吟、深思熟虑,才能看清这缤纷的现实和迷离的未来?我们既要从起点看终点,从现在展望40年后的武汉;也要从终点看起点,把自己置身2049,回望今天的武汉。既要从全国乃至全球看武汉,参与、推进长江经济带和中三角城市群建设,寻求区域发展优势,更要向内使力,着眼自身问题的解决和自我的发展。从大尺度的时空转换中,把握城市长远发展规律。我们要遵循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跨越发展的基本理念,分析哪些因素会变、哪些不会变,在变与不变中弄清“不做什么”、“要做什么”。

“不做什么”,包括“不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留下什么”,体现的既是底线思维、忧患意识,更是长远意识、责任意识、历史意识,“不能断了子孙的粮”。面对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资源短缺、气候变暖等问题,面向2049,可以肯定,工业化、城市化的负面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将日益重要,我们应有底线思维。社会对大拆大建的诟病、城市建设的不可逆性、社会的快速变化等等,都不容我们在重大问题上犯错,也不容我们犹豫迟疑,我们应有长远意识。对历史缺乏应有的尊重,历史文化建筑和街区不断消失,就会迷失城市文化,中断城市记忆,我们决不能让城市无处安放平静的心灵,我们一定要留住城市根脉。

“要做什么”,包括“应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体现的既是主动作为、机遇意识,更是担当意识、使命意识。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国家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部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已在担纲新一轮国家民族复兴重任。在这样的背景下,武汉未来40年将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武汉在国家发展格局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将不断提升,武汉的人口规模与结构、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产业总量与结构、城市形态与城市功能、资源与生态环境、社会结构与文化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把握得好都是机遇,把握不好都是挑战。这些都要求我们在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点,每一个重要的关键环节,做到审时度势,把握规律,顺势而为,避免错失良机。

下面,围绕“不做什么” 、“要做什么”,我重点谈八个问题。

(一)关于人口

城市因人而生、因人而兴,人是城市活力之源。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人的问题都将是事关城市未来的核心战略问题。城市人口多少为宜?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必然会有不同的答案。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也会有不同的选择。毕竟人及人口数量等与城市经济、社会、生态有太多太多的关联。我们要规划建设好城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口战略放在城市发展战略的首要地位,总体把握城市人口的规模、结构及变化趋势,深入研究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口规模结构条件下人的需求,以此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城市规划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天,我们仅从城市地位、城市使命、城市目标这个角度来分析。

人口的不断集中和集聚,将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历史性趋势。纵观中外城市,都是在人口集聚中走向繁荣,在人口凋敝中走向衰败。世界上没有一座城市人口增加了,而经济社会走向凋敝的;也没有一座城市人口减少了,而经济社会走向繁荣的。人们公认的世界城市,大东京集聚了3600多万人,占日本人口的30%,大巴黎、大伦敦、大纽约地区分别聚集了1100万人、1500万人、1900万人,分别占本国人口的17%、25%、6%。而曾经的“汽车之都”底特律,60年前为185万人,目前锐减到71万人,与之相伴随的是城市衰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快速发展,一批特大城市脱颖而出,其中一个重要历史现象,就是全国人口快速向这些城市集中。截至去年底,北京、上海、广州常住人口分别高达2069万人、2380万人、1300万人。深圳30年间人口激增50倍,由一个小渔村成长为人口过千万的国际大都市。广州人口快速增长,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超过武汉,与之伴随的是经济总量超过武汉。

当前,国家正在推进新一轮城市化进程,特别强调人的城市化,要求着力解决城市化慢于工业化的问题。可以预见,国家新一轮城市化将主要在资源承载能力相对较强、人口规模相对偏小的中西部地区展开。国家多部重要发展规划,特别是主体功能区规划,已明确提出,要在中部地区培育人口集聚和产业集中的载体。因此,不论我们是否愿意,也不管我们主观态度如何,也不管城市病有多严重,人口向包括武汉在内的特大城市集聚的趋势将难以改变,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历史课题。

未来武汉人口总量一定会增长,而且是较大幅度增长。据预测,到本世纪中叶,全国总人口将达到15亿左右,其中城市人口规模将达到12亿,按照西方国家大都市区平均吸纳60%全国人口的规律,将有9亿人集聚在国内主要大都市区,这意味着每个大都市区人口都将过亿,而包括武汉在内的中三角地区,人口规模也将数以亿计。届时,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的人口都会超过2000万,有的甚至可能达到3000万。这将是可预测的趋势。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有专家指出,从土地、环境、住房、交通、产业、教育、医疗、养老保障等方面分析,1246万人将是武汉市2020年人口发展的警戒线。我们作何选择?如果按现有条件顺其自然,就得放弃中国中部中心、复兴大武汉的目标,甘做二类甚至三类城市。显然,这是每一个热爱武汉的市民所不愿意的。我们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把握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趋势和规律,未雨绸缪、主动作为、积极应对。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在城市的空间布局上,在土地的综合利用上,在城市功能的改造提升上,在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上,在规划、建设、管理特大城市的能力、理念上,认清人口增长这一趋势,超前谋划,积极应对,为未来人口增长留下空间。

要有效防止人口过度集聚。面对城市人口可能快速增长的这一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尽早制定武汉人口发展政策,促进人口增长与产业发展、与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一致,适时出台有针对性的人口政策、产业政策,既注重以人兴业,又注重以业控人,注意避免人口过快增长、过度集聚。

要大力引进年轻人和各类专业人士。城市的活力不但来自于人口的集聚和集中,更来自于人口的合理构成和素质。城市的年轻人越多,劳动力人口越多,城市越有活力;城市的科技教育人才越多,外来人才越多,移民越多,国际人士越多,城市越有活力。因此,我们不能保守封闭,不能本位主义,要创造各种条件、营造各种环境,张开双臂,拥抱欢迎年轻人、外地人、外国人,在武汉投资兴业、安家落户。百万在汉大学生是武汉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最有可能留在武汉的一群人。海内外学子、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教师、医生、律师,都是武汉未来发展十分稀缺的资源,我们要用最好的政策、最优的环境,吸引他们、留住他们在汉创新创业,成就梦想。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