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一篇读罢头飞雪”

——毛泽东与“二十四史”概议

陈晋

2013年10月17日08:2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五、古为今用目的

毛泽东不是职业的历史学家。他读史,除个人兴趣,主要是为了以古鉴今,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这是毛泽东的一个长处和优势。他时常从历史中获得灵感,提出适合今日需要的对策;也从古人的失败中得出教训,以免今日重蹈覆辙。他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论,不光停留在“知其然”,还力求“知其所以然”,考得失,明事理,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毛泽东喜欢把“二十四史”中一些他觉得有意义的人物传记,送给其他中央领导人阅读,有乐趣共享,有史识共鉴,有经验共取,有教训共勉,也都是为了古为今用。

毛泽东把历史读活,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古为今用的立场,撮其萦萦大者,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关注古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经验。比如,他读到《史记》记载萧何曾经实行“耕三余一”的政策,就思考:“那个时候能够做到这一点,可能是因为地多人少,土地肥沃。现在我们的东北,有些地区也还可以种两三年地,多余出一年的粮食来。但是,全国现在很难做到‘耕三余一’,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一下。”他在《汉书》里读到汉武帝曾经沿汾河乘楼船到闻喜一带,就感慨地说:可见当时汾河水量很大,现在汾河水干了,我们愧对晋民呀!由此他赞成“引黄济汾”的工程计划。

二是研究历代战局、战略、战役材料。毛泽东对史书上记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尤感兴趣,批注最多,评论也最多。诸如《史记》所载楚汉成皋之战,《后汉书》所载刘秀指挥的昆阳之战,《三国志》所载袁曹官渡之战,曹孙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晋书》所载谢安、谢玄等人指挥的淝水之战,这些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取胜。毛泽东读之,批注有加,在论著和谈话中经常引用。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战争,也是长期处于弱势地位,这方面的历史经验格外有用,体会也很深。毛泽东读专业兵书并不很多,其军事知识和战略战术,既源自实践,也多从读史得来。

三是看重记叙乱世和反映人才辈出的内容。毛泽东早年在读《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中,就表达过这种读史兴趣:“吾人览史时,恒赞叹战国之时,刘、项相争之时,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三国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延安时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派到延安任联络参谋的徐复观,曾向毛泽东请教如何读历史,毛泽东的回答是:“中国史应当特别留心兴亡之际,此时容易看出问题。太平时代反不容易看出。西洋史应特别留心法国大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史记》、《三国志》、《南史》、新旧《唐书》、《五代史》等批注较多,也应是这个缘由。比如,他读《旧五代史》卷26《唐书?武皇本纪》下,其中说到李克用解朱全忠合围晋阳城之危的情节,就批注说:“沙陀(少数民族的沙陀部,代指唐朝晋王李克用,作者注)最危急之秋,亦即转守为攻之会,世态每每如此,不可不察也。”乱世之际,“事态百变”,总有经验可循;乱世之际,“人才辈出”,更说明时势造英雄的规律。毛泽东喜欢读此类史书,说明他注重总结历史发展中的治乱规律,注重思考人才培养锻炼规律。1969年夏夜,他在武汉读《南史?陈庆之传》,兴奋批注,“再读此传,为之神往”,表达的就是这种读史心境。

四是汲取古人积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这方面的内容,最能方便古为今用,用起来也很具体。诸如,读《史记?陈涉世家》,他认为陈胜率先起义却很快失败,原因在背故旧、用小人这“二误”;读《汉书?元帝纪》,他提出汉元帝靠儒学治国,是“衰国之君”;读《后汉书?陈寔传》,认为陈寔鼓励小偷重新做人,说明“人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改造的”;读《三国志?袁绍传》,结论是袁绍多端寡要,“得计迟”;读《北史?王建传》,批注王建是个庸人,“不懂政治”;读《旧唐书?高祖本纪》,提出李渊“遇事无断制”;读《旧唐书?李百药传》有关李世民的内容,批注“李世民的工作方法有四”;读《新唐书?姚崇传》有关评论姚崇、宋璟两位名相的治国之策,批注“二人道同,方法有些不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读《南史?韦睿传》,批注达24处之多,称道韦睿领兵打仗“善守”、“将在前线”、“敢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除了赞赏韦睿的军事才能,毛泽东更看重的是韦睿“不贪财”,遇功不争,遇事敢担当,能够团结干部,善于“躬自调查研究”,是一位“劳谦君子”,因而“仁者必有勇”等等,结论是:“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

古为今用的读史目的,实际上就是着眼于现实,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借鉴治国理政方法。

毛泽东说过五句话,反映出他为什么如此酷爱读“二十四史”,以及他读史的收获所在。第一句是1920年12月给蔡和森等人的信中说的,“读历史是智慧的事”;第二句话是1958年1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说的,“读历史的人不等于是守旧的人”;第三句话是1961年6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的,“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第四句话是1964年1月会见外宾说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善于学习历史的”;第五句话是1964年7月会见外宾说的,“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

这五句话,传达出毛泽东的读史理念,也反映了他一生的读史情状。或因太过阅读历史和熟悉传统,毛泽东有时会受到一些负面影响,对此也应承认,不必回避。但用上面这五句话来揭示毛泽东和“二十四史”的关系,总体上却是符合实际的。

〔作者陈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北京100017〕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赵晶)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毛泽东纪念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