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一篇读罢头飞雪”

——毛泽东与“二十四史”概议

陈晋

2013年10月17日08:2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二、阶级史观线索

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史观,是毛泽东理解中国历史发展运动基本线索的一把钥匙。

从毛泽东在三个不同时期对中国历史的整体评述,可知他一以贯之的阶级史观。

1926年5月至9月,毛泽东主持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为学员讲授“中国农民问题”等课程。据保存下来的学员听课笔记,毛泽东对中国历朝兴衰作过以下分析: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不堪其苦,遂辍耕而叹,揭起义旗,他们纯粹是代表农民利益者。同时有汉高祖项羽等皆起兵讨始皇,结果汉高祖胜,项羽等失败。高祖虽为地主阶级,但他胜利的原因在于,初入秦时,即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得一般人之信仰,故秦人大悦。项羽入关,粗恶无比,不得一般人之信仰,又一至咸阳便大焚秦之故宫,遂大失地主阶级之信仰,此其失败之主要原因也。……均田制是王莽时倡的,可见他注意到农民问题了。因为农民问题最重要者唯其土地,而他先节制田地。地主阶级见王莽所行的政策,诸多不利于己,欲寻一代表本身利益之人,起而代之。而刘秀遂于是时起来了。倡人心思汉,以迷惑一般人之耳目。盖因王莽代表农民利益,不得地主阶级拥护,刘秀则代表地主阶级之利益,故能得最后之胜利。唐末黄巢起兵,所向皆克,由于不代表地主阶级利益,被地主们宣传为强盗、无恶不作,遂失败了。

毛泽东此时的认识,还不像后来那样明确和深刻,表述上也还有逻辑不甚清晰之处,但这毕竟是他直接用阶级分析方法来评说中国历朝兴衰的集中实例,或者说是他的阶级史观的较早表述。他当时的主要认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根本上是地主阶级的政治;历朝皇权的更替,都是“代表农民的利益”和“代表地主的利益”两种力量斗争的结果;失败者常常是代表农民利益的,成功者是代表地主利益的,或靠代表农民利益起事,随后又去代表地主利益了。在大革命时期,如此表述历史观,和毛泽东着眼于农民运动这个现实需要有关。

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把他的上述历史观表达得更为明确,也更有理论深度了:

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没有新的阶级力量,没有先进的政党,……使当时的农民革命总是陷于失败,总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被地主和贵族利用了去,当作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这样,就在每一次大规模的农民革命斗争停息以后,虽然社会多少有些进步,但是封建的经济关系和封建的政治制度,基本上依然继续下来。

毛泽东在大革命时期的那段论述,更多的是以宣传家和鼓动家的身份来表达自己的历史观;这段论述,则主要以理论家的身份来说明自己的历史观,使用的也是相当规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概念。毛泽东写《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和《新民主主义论》,几乎是在同时,说明当时他论述中国历史演变规律,和他从理论上思考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是互相联系互为补充的。

到了晚年,毛泽东立足于阶级史观来读谈“二十四史”的立场,越发鲜明强烈。凡被“二十四史”当作“贼”、“匪”、“盗”、“寇”来描写的历代农民起义及其领袖人物,毛泽东都给他们以很高的历史地位。他比较喜欢看人物传记,包括农民起义领袖的传记。陈胜、吴广、张角、张鲁、王仙芝、黄巢、李自成等的传记,他是常要看的,而且看得很细。读《旧唐书?黄巢传》,还特意画了一张黄巢行军路线图。

1964年,毛泽东写《贺新郎?读史》,以诗论史,把他立足于阶级史观立场读“二十四史”的感受,作了更加精炼和鲜明的提示: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二十四史”的内容,以“几行陈迹”一言蔽之;“五帝三皇”的内容,以“骗了无涯过客”一言蔽之;阶级史观的内容,以“彼此弯弓月”一言蔽之;数中国历史上的风流人物,毕竟要从盗跖、庄屩、陈胜、吴广这些底层造反者说起。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赵晶)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毛泽东纪念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