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海南省辣椒等冬季瓜菜的收购价格大幅下跌,全国冬季“菜篮子”再次出现“菜贱伤农”现象。21日,新华社记者邀全国各地网友“帮菜农问菜价”活动发起仅六个小时,万余网友通过评论、私信等形式共提供各地菜价信息近千条,呈现出一张以海南瓜菜田间收购价格作为基数,涨幅在5至20倍的“全国菜价倍增图”,“卖难买贵”问题再次引发社会关注。(据2月24日新华网)
又一次“菜贱伤农”,看新闻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了,只记得“常常菜贱常伤农”。每一次“菜贱伤农”时,相关部门和相关单位,以及社会大众都会列出一系列解决“菜贱伤农”的办法。然而,没隔一段时间,依然会出现一次“菜贱伤农”。似乎这已成难以治愈无法避免反复发作的社会顽疾。笔者纳闷,难道“菜贱伤农”真的就无药可救吗?
其实,学过经济学的人都清楚,菜价时高时低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菜贱菜贵都会有一个周期,只不过伤农事件难以让人接受,特别是难以让农民接受。而现在,菜贱的周期变得越来越短,菜贱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当菜贱到无人购买,烂到菜地里的时候,菜农会血本无归,他们真的伤不起。
而每当菜贱的时候,各地都在想方设法来减少菜农的损失,但多年以来,似乎这些方法很多只能解决菜农的燃眉之急,却解决不了长期的,周期性的“菜贱伤农”现象。近年来,不管政府怎样多措并举进行干预,像降低生产成本,产销对接,特别是农超对接、农集对接等手段,而依然治不愈“菜贱伤农”复发的病症。
笔者认为,之所以常常菜贱,最主要的是菜农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种菜总是喜欢“一窝蜂”的跟风。他们种菜缺乏计划,当看到别人种菜“大丰收”时,自己就会盲目的跟风,大种特种。而且,菜农与菜农之间也缺乏联系,缺乏统一的部署与行动。这样一来,经常导致这一段时期有的菜产量严重过剩,有的菜却供不应求。菜价过低时,只能是伤农了。
所以,要想让“菜贱伤农”的现象不再发生,笔者认为,在坚持和完善以往产销对接机制的同时,还必须解决菜农种菜完全听命于市场这个“指挥棒”的现象。政府应建立菜农种菜信息网,让各地的菜农与菜农之间,菜农与政府之间,政府与政府之间多一些交流与沟通,了解种菜与供求的各种信息。这样政府就会多发一些预警,菜农种菜就也会多一些计划。在大的市场经济中,给菜农种菜加一些计划作为“调料”,这盘菜才会更香,才不至于伤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