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才网

杨乐:获奖导向和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2013年01月30日14:43    

 杨乐,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家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比获诺贝尔奖更重要 这些年,公众及媒体经常议论中国科学家什么时候能获诺贝尔奖。我觉得,只有国家总体的教育水平、科研水平提上来,才有可能获诺贝尔奖,或者才可能获类似诺贝尔奖那样的国际大奖。

科学家能够拿诺贝尔奖固然值得庆贺,但我们更希望中国的科学水平整体能够得到很好的提高,成为国际上实力和水平很强的一支科学队伍。这些比得不得奖更重要。

科技界的浮躁与管理部门的管理方法有关 现在,科技界和其他行业一样,也受到浮躁风气的影响,追求一些表面的成功和各种奖项的获得。这和管理部门的管理方法有关。科学研究需要投入,但光有钱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思想、创新战略和创新氛围。一些管理部门觉得从国家拿那么多科研经费,应该对这笔钱负责,对国家有所交代,因此会对使用这些经费的很多项目和科研人员定期进行考核,要求科学家经常报告所取得的成果。想法可以理解,但这样的管理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

比如,对数学家的考核多长时间一次合适?我希望优秀的数学家每过三四年你再去考核他。三四年,能够有一项真正有价值的、国际学术界也很称道的工作,这已经很值得满足了。但有些部门总希望你每年都能有所谓较多数量的SCI论文,这就导致许多学者不是真正踏踏实实去做有价值的工作。一般说来,追求数量较多的SCI论文,比真正做出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相对也要容易一些。

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取得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自然科学的每一领域都经过长期的发展与积累,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内涵。要很好地掌握这些知识,进一步发展与创新,就必须下一番苦功夫,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理论、方法,深刻地分析、钻研、揣摩,领会精神实质,最后融化为自己的东西。有的年轻人基础还没打好,就想有较大发明与创新,就想一鸣惊人获大奖,这是不现实的。有人说华罗庚只有初中毕业,不是也成了国际上杰出的数学家吗?虽然华老初中毕业后只在中华职业学校上过一年半的学,但他在清华任职员的几年间旁听了许多课程,学习勤奋刻苦远超过其他同学。后来他又有机会去剑桥大学学习与研究三年,才逐步达到世界一流学者的水平。华老自己曾指出,如果没有后来清华与剑桥系统地学习与研究,他只会是家乡金坛的一位较好的中学老师。

过度的物质化倾向给青年人才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作为一名数学家,我更懂得,科学家的第一个本事就是耐得住寂寞。这些年,我们国家经济一直持续高速发展,但另一方面,我觉得物质化的倾向有过度之处,尤其对青少年造成了不好影响。回想20世纪50年代,那时候大学生节衣缩食,生活简朴,节余下来一点钱几乎完全用来买专业书籍, 从事科研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最后撰写论文多次修改,字斟句酌,从来没有想到考试时通过作弊达到拿高分的目的。现在学校里,考试作弊的手段形形色色,技巧不断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在完成作业与学位论文时,常常可以看到抄袭现象。现在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不久的将来就是我国各条战线上的骨干与领军人物。他们对是非的评判、品德的高下,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与走向,影响全民的思想与信念。因此,在当前情况下,我们必须好好研究如何在全体研究生与大学生中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的教育。

(摘编自《百名专家谈人才》)

此文刊于2013年第1期《中国人才》杂志

(责任编辑:高雷、权娟)

重大工程

  • 千人计划
  • 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
  • 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计划
  • 大学生优选计划

专家解读

王通讯:《规划纲要》实施后,以中关村为代表的科技园区提出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目标。[全文]王通讯:《规划纲要》实施后,以中关村为代表的科技园区提出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目标。[全文]

在线调查

你认为十六大以来我国人才发展最突出的成就是:
科学人才观日益深入人心
制定和实施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海外高层次人才掀起回国热潮
高层次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
人才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加大
形成了党管人才工作格局
其他

我要留言

姓名:

提交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