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才网

金怡濂:对培养年轻创新人才的几点思考

2013年01月30日14:42    

 金怡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2002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我长期从事计算机研制。计算机是年轻的学科,发展极快,新技术层出不穷,特别需要精力充沛、思想敏锐的年轻创新人才,所以说“计算机是年轻人的事业”。我们坚持把重大项目研制作为培养年轻创新人才的重要舞台,大胆启用“有能力、有思路、有魄力”的年轻人,让他们在科研实践中“加钢淬火”,在艰苦磨砺中“强硬翅膀”。我担任计算机总设计师时,选用的主管设计师平均年龄28岁,让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使研发工作顺利完成,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我国巨型计算机的跨越式发展,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年轻人是大有作为的,对年轻人要善于引导,委以重任,放手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克服对他们的求全责备、论资排辈等陋俗。

年轻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与开发,是一个既紧迫又重大的任务。这几年,国家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加大对年轻创新人才的培养,为科研战线增添了“新鲜血液”。但总的来说,部分重点科研院所高层次年轻人才比例仍然偏少。鉴于这种形势,在年轻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我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要树立科学的人才效益观。人才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人才的成长有内在的规律。应注重多维培养。要关注作用显著的专家骨干和有发展潜力的优秀苗子,制定相关政策,实施全程跟踪的个性化培养。要注重在实践中培养,鼓励在岗位中成才。注意实施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训,定期组织学术交流,逐步扩大国家重点工程等科研单位出国进修访学的规模和层次,开阔视野、激活思维。注意完善技术干部考核机制。对知识逐步老化、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人员,要及时调整;对新成长起来的年轻创新人才,要及时给予认可,充实到各个岗位,以保持人才队伍的生机和活力。注意建立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广开人才交流渠道,研究制定推进人才灵活流动的政策。

要营造创新“软环境”。创造主要是思维的过程。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才一般都是废寝忘食、冥思苦想,最后才能触类旁通,产生灵感。应为他们营造宽松的“软环境”。要构建宽容失败的环境。创新难免遇到挫折和失败。要真正理解那些在创新道路上遭遇挫折甚至失败的同志,即使一时没有取得大的成果,组织上也要多关心他们、支持他们、鼓励他们,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们付出的努力,认可他们的劳动价值。要营造脱颖而出的环境。重视不同的学术意见,容纳不同的学术思想,鼓励百家争鸣,为创新观念、创新思想、创新方法营造一个自由发展的良好空间。在科研工作中,不搞论资排辈,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要营造成就他人的环境。对年轻人不要求全责备,应主动帮助他们,成就他们。要营造激励创新的环境。对科研一线勇于创新、成绩卓著的团队和个人,要加大褒奖宣传力度,使他们在精神上受到鼓励,物质上得到实惠,真正感受到创新的成就。

要完善创新成果考评机制。创新活动有成功也有失败,创新的过程也难以用“时间”、“工作量”来量化,因而在有成果以前,如何考核评价是较为复杂的,应该给予关注。对科研成果的鉴定,应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鉴定会”制度,保证鉴定意见客观、科学、公正。对科研成果的奖励,国家已有完善的制度,并有多种奖励渠道,成果显著。

(摘编自《百名专家谈人才》)

此文刊于2013年第1期《中国人才》杂志

(责任编辑:高雷、权娟)

重大工程

  • 千人计划
  • 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
  • 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计划
  • 大学生优选计划

专家解读

王通讯:《规划纲要》实施后,以中关村为代表的科技园区提出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目标。[全文]王通讯:《规划纲要》实施后,以中关村为代表的科技园区提出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目标。[全文]

在线调查

你认为十六大以来我国人才发展最突出的成就是:
科学人才观日益深入人心
制定和实施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海外高层次人才掀起回国热潮
高层次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
人才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加大
形成了党管人才工作格局
其他

我要留言

姓名:

提交查看